布鞋情結

圖片發自簡書App


喜歡老北京布鞋,四季如此。黑色平底,棕色高跟,彩色印花,感覺既展現傳統工藝美,簡潔大方,又穿著輕便舒適透氣性好,養腳暖心。

記得小時候,母親有一本厚厚的植物學書,常常愛不釋手。母親是不識字的,只因那書里夾放著全家人的鞋樣(用報紙比較腳的大小,提前剪好鞋的樣子)。春秋單鞋,冬天棉鞋,偏口松緊的,條絨系帶的,各式鞋樣,母親寶貝似的分類夾存。每當夜色深沉,我們進入夢鄉,母親便收起一天的疲累,借以昏暗燈光,辛勞并幸福地為家人縫做布鞋。母親總是提前一季做好全家人的鞋,放在她至愛的栗木箱子里。

做布鞋需經納鞋底、做鞋面、縫鞋幫等多道工序,耗時長,難度大。母親心靈手巧,做的鞋不僅大小合適,針腳細膩,平整服帖,而且樣子秀氣簡潔。左右鄰居時常找母親來畫鞋樣,學習縫鞋技巧。而我也常去翻母親的那本書,把鞋樣拿出來,看了又看,比了又比。通過大小,猜出哪些是父親母親的,哪些是我和哥哥的。我就想,簡單的一張紙,零碎的一些布,居然能經過母親的巧手做出精致耐穿的布鞋來。彼時穿著母親做的布鞋,心里美滋滋的,又自豪又溫暖。因那一針一線,都充滿著母親無私的愛。

長大后,隨著家里生活水平的提高,漸漸的,我們開始嫌母親做的布鞋土氣。上學時很少穿,有時甚至偷偷藏起來不穿。后來,我們腳上的鞋逐步由膠皮鞋、旅游鞋,各式皮鞋取代。母親也就很少做布鞋了。但時不時的,母親還是會把印證那年代艱苦生活記錄的鞋樣拿出來左看右看,因為那曾是她的驕傲,是她對一家人的愛。

寒來暑往,歲月如歌。這些事講起來多么輕又遙遠,可是,它們在生命里的印跡和生命力卻那樣真實,如此厚重。那美好憶念已深入到我的性情里,綿延流長。

清淺的光陰里,內心追求淡然從容。從日常衣食,到交友處事,不求表面華美,只想是否舒適妥帖。故此對布鞋的依戀喜歡愈加明顯,一如那當年。況且,現在的布鞋既講究舒適,又兼具美觀,給了你足夠選她愛她的理由。腳穿柔軟的老北京布鞋,就會想起母親,想起那溫馨的過往。

如今,時常在商場附近,看到年齡大的婆婆賣售純手工制作的布鞋。虎頭娃娃的,千層納底的,看了倍感親切,深受年輕人的青睞。一雙普通的布鞋,傳承著家鄉美好的祝福風俗,體現著家鄉人勤勞簡樸的傳統美德。如今看來,依然那么的彌足珍貴。

一首《中國娃》中唱到:最愛穿的鞋,依然是媽媽納的千層底。其實做人,也如布鞋般,樸實無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恬靜淡然地走下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