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對比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區別,突然意識到自己關于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對比從十年前直到現在而且還在繼續。我想通過文字大致梳理一下自己一直以來的紙質書和電子書的想法。
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話題是在高中的一次討論課上,當時我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書籍的全部價值在于其中蘊含的信息,而并非書本本身,因此電子書終有一天會完全取代紙質書,就像竹簡代替碑文,紙書代替竹簡一樣,信息的載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本身。
這樣的觀點一直是支撐我認為電子書比紙質書優越的一個主要原因,另一些原因當然也包括電子媒介比紙質媒介具有更強的可復制性等等優點。
后來上大學時在一次法語口語考試中跟法語老師再一次談到這個話題,當時我的主要觀點依舊和高中一樣,認為電子書優于紙質書。那個時候(2013年左右)網絡已經非常發達,周圍獲取信息的方式大部分來自互聯網。那個時候我們有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網絡的信息來源往往不可靠,一些重要的數據和優秀的內容依然在紙書或權威的論文當中。于是我在和法語老師討論中有一個觀點是認為,目前(當時)來說,紙書代表的是一種系統的,有組織的或者的完整的表達,而電子閱讀往往短小,雜亂,無法形成一個有質量的表達體系。(這已經不是在比較電子書和紙書了,而是比較“書”和“電子閱讀”)當時的我依舊認為,我們將會有一種新的電子媒介能夠提供這樣系統的,有組織的,完整的表達。
后來我接觸到了kindle ,我認為這個就是我所期待的的電子媒介了。于是我買了它,并使用了兩年后,有了以下這些事實:
- 在kindle上買了大約有100多本書,完整看完的大約20多本,中途棄坑的居多。
- 紙書前前后后買了30來本,讀完的大約有10本,紙書中工具書偏多,個人感覺紙書的閱讀完成率高于kindle.
- 時常心血來潮買了一本書,時常忘記要去讀這本書,后來再找出來時往往興致已消失了大半
- 剛有kindle時,買書買電子版不猶豫,現在常在電子版和紙質版糾結良久。越發的偏向買紙質書。
- 家里同時有紙書和 kindle,看紙書的概率大于看kindle的概率
- 看紙書和看kindle感覺不一樣。私認為,紙書體驗略優于kindle。
最終,我認為我還是喜歡紙書的。之所以會這樣,我猜想文字載體從石碑-竹簡-紙-電子屏幕 的進化過程中,此次更新的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從實體化到了虛擬化。而我們對于虛擬化產品的接受能力并不高。表現在以下這些地方。
紙書是會占領生活空間的,它可能在你的書柜,可能在床頭,可能在書桌,任何一個可能的時候,你會注意到它漂亮的外包裝,重新燃起閱讀的興趣。而kindle不是這樣的,同樣的文字內容,它是藏在電子產品之中,個人需要被提醒然后打開kindle找到那本書去閱讀的。
人看待事物往往有很強的對象化思維,比如我現在桌上有杯子,筆,iPad,? 紙書,kindle,我們會傾向于將它們作為單獨的對象,并給予相同的抽象程度。(好難解釋,大概就是在我們頭腦中,他們是同一階層的)書的電子版是kindle這個電子產品的下一級產物。當我在讀紙書的時候,我可能描述為“我在讀《書名》”,而我在讀電子版的書的時候,則更有可能描述為“我在讀kindle”。這種毫不起眼的區別會給閱讀的心理上帶來一些差異,也會對內容本身有不同的重視程度。當然,這是一個相當主觀的看法。:)
我把這些都總結為自己對新媒介的不適應。況且書籍有那么長的歷史,很多作品在創作的時候,作者大概都是想象讀者拿著紙書閱讀的。書籍是人類文明的寶藏,但我依然對電子媒介有更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