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羅振宇們”泛指羅振宇、吳曉波等知識付費大咖。
每年這個時候,羅振宇們總會熱一陣子,不僅僅是他們的跨年演講,更是此起彼伏的反對聲潮。
近日,羅振宇們是騙子,這類的文章,又開始刷朋友圈,大家紛紛選擇站隊。
有挺羅派,有倒羅派,誰對誰錯,沒必要評說,良叔只是希望大家客觀一點。
鑒于此,也寫幾個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點啟發。
1 對于反對者
1.1 先看動機
記住,養成一個好習慣,凡事先想想對方的動機。
那些寫文章反對羅振宇的人是什么動機呢?難道是要啟發民智?
當然不是,他們也是為了賺取流量,吸引眼球。
用區區兩千多字想論述一個現象級事件,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些文章,多半更偏重情感宣泄,讓你的第一反應是:對啊,這些騙子們。
但凡你有這種感覺時,恰恰要當心了,因為很多文字不是為了服務思考,而是為了感情排泄,很多寫作者又精通此道。
說白了,這些文章只是為了蹭熱點,讓你覺得貌似如此,又區別于主流,可以彰顯自己品味獨特,于是隨手轉發。
你看,人家的動機實現了。
1.2? 再看邏輯
這類文章,在邏輯上更是漏洞百出。
我說一個常見的,就是抨擊羅振宇們都是知識的二道販子,都是對知識的再加工,所以對多數人來講不容易吸收,更沒有價值。
這話前半句對,羅胖也承認自己是“知識的搬運工”,可后半句就有問題了。
再加工不就是為多數人更好吸收嗎?
就算不好吸收,就一定沒有價值嗎?
如果簡化一下,這句話的主干就是:加工過的知識,沒有價值。
這下問題就更大了,一個翻譯過來的書算不算加工?那是不是所有翻譯而來的書都沒有價值呢?
況且,什么樣的知識才不算是二手知識,是很難界定的,除非你的每一個知識都有具體的實驗結果,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知識最大的優點,恰恰就在于不用自己從頭證明一邊,而可以在他人的基礎上借鑒、迭代、加工。
這樣一個知識可以用于不同的領域;
兩個不相干的知識,可以合并應用;
原來的知識可以根據時代調整,重新賦值;
這些不都是價值嗎?
1.3 最后看例證
這些文章匹配的例證往往都是斷章取義。
有一篇文章說:
有人聽吳曉波的演說,演說中四處宣揚生命有限,“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于是就不想再好好工作。
所以,文章用這個例子證明這些知識大咖宣揚的都是毒雞湯。
這種掐頭去尾,把一句意境升華的金句,變成具體的操作準則,不得不讓人懷疑其真實性。
如果是杜撰,足以證明寫作者的居心叵測。
若真有人被這個金句所害,那么呵呵,這類金句、格言,從古至今都沒斷過,而不求上進的人,總能找到支持自己的那條 。
有一句話,你要相信:人都是先做選擇,再去為選擇找到合適的理由。
其實,“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是吳曉波一本書的名字,那是他唯一一部散文集。
其中的一篇文章,對“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做了很好的詮釋。
他在文章中說: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為中年做準備,在中年的午后,你能夠安心坐在草坪上喝龍井茶,有足夠的心境讀一本枯燥的書,有朋友愿意花時間陪你嘮嗑,你可以把時間浪費在諸多美好的事物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們的投資期無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階段。”
所以,“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只是個目標,你不能當成日常行事的準則。
2 對于大眾
我是為羅振宇們站臺嗎?
當然不是,我只為理性和客觀站臺,在這個前提下,我想談幾點關于知識付費的建議。
1. 請不要對知識付費有過高的期望
很多罵知識付費的人,都是為此買過單的人,他們發現跟著大V們嗨了一陣子后,自己收入并沒啥提高。
該挨老板罵,照樣挨罵;該拿不到更好的OFFER,照樣拿不到;
于是戾氣頓生,痛罵知識付費是場騙局。
可是,對于這些人,你們捫心自問,是不是太貪心了呢?
指望花點錢,購買幾堂課,就實現人生逆襲,瞬間把同齡人拋棄,這真的有可能嗎?
所以,你買課程之前,千萬不要抱著多大期望,再好的課程,也只能當是往油箱里加了一瓢油,離到達終點,還差得遠哩。
換一下角度,也許你能平衡一點。
你花了時間和金錢去學一些知識,且不說這些東西對你的實際用處有多大,但最起碼,這個時間你沒去打游戲,沒去噴口水,沒去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聊的事上,你花錢買回了在這個時間段的自律,那不也是種收獲嗎?
2. 如何選擇知識付費?給你三點建議
第一,能不花錢就別花錢。
如果你稍微用點心,很多知識并不用花錢。
現在網絡這么發達,很多知識和材料都是可以找到的。
比如,一些優質的公眾號,知乎、豆瓣......
別的不說,就說“得到”,其中的每天的“邏輯思維”和“李翔知識內參”,都是免費的,光這些你能聽得完嗎?
就算能聽得完,你能消化的了嗎?
第二,寧大勿小。
什么意思?
比如良叔去選購好一點的食品,一般會去山姆會員店,因為我知道品質會有很大保障。
我一個朋友在沃爾瑪(管理山姆的公司)負責采購,她告訴我,她們對于食品類的采購,有七十多道程序,哪怕你有一點瑕疵,也別想在她們的超市見到。
我不是為沃爾瑪做廣告,而是想說,這個邏輯是相通的。
品牌夠大,如果有不合格的產品,會為此付出高昂的信用成本,這對于大商家是很不劃算的一件事。
知識付費領域也是如此。
小的知識付費平臺,水平參差不齊,不是說都不好,而是說,你極有可能遇到很差的。
大的平臺,往往把關很嚴,如果讓一個水平不行的人來傳播,那是在砸自己的招牌,這種傻事,他們當然不會干。
而且,那些大的平臺,因為流量大,往往能吸引過來更優秀的知識傳播人,這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對質量也更有保障。
第三、不要相信過分的宣傳
知識付費最大的一個坑,就是名不副實的噱頭。
什么學完叫你年入百萬,什么2個月讓你成為寫作大神......
凡是有這種宣傳語的,你肯定不要考慮,他們只是在迎合一些人的速成心理,反而是一種心虛的表現。
幾年前,良叔也跌過這樣的坑。
曾花錢去買了一個“人脈”課,號稱和FBI合作過,還說被馬化騰欽點過,結果一聽,我只能說呵呵,我不想當惡人點別人的名,但這么灌水的課程,卻如此過分包裝,確實是知識付費領域的毒瘤。
如何對待這種情況?
沒有試聽課的,就不要買了,能試聽的,先聽聽看符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再做決定。
如果身邊有上過此課程的朋友,可以問問評價,但是謹防對方是托兒,為了拿提成。
現在傳銷無處不在,知識付費領域也幸免于難......
3. 決定參加知識付費前,先看看你的階段性目標是什么?
我認識一個深圳地產界老板,是個知識付費的熱衷者。
得到上買了8個人的專欄,吳曉波頻道也交了會員,還買了幾個財經方面的知識星球。
一年在這方面花的錢小幾萬。
我很費解他的這種行為,問他:“你覺得學這些東西對你經營真的有幫助嗎?”
他哈哈一笑說,和我實際做的事相差太遠了,能有啥幫助。
我更不理解了:“那你為什么還要花這錢?”
他很誠實的告訴我:“我學歷不高,多聽點,在飯桌上能和別人吹牛逼,他們就不會把我當成暴發戶了。”
這老板心里實際透亮,他知道花這錢的目的是什么,而且能評估有沒有實現相應的價值。
對于那個老板,他覺得花個小幾萬,能提高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對他來講,這錢和精力花得,是值得。
縱觀很多知識付費者,他們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相反,他們希望通過知識付費來確定自己想要的東西。
于是,根據感覺選了一堆和自己關系不大的付費內容。
我朋友圈就有一名學霸小L,總見她不間斷的曬各種線上課程:創新思維、產品經理、領導力......
她的朋友圈看起來如此勵志,但真實的她,卻正處在被公司淘汰的邊緣。
我為他們公司做過項目,和她老板很熟。
那老板經常說小L,一份會議紀要都寫不好,也不知道她天天學的是啥。
其實像小L的人應該不少,他們應該花點時間和精力去學學PPT制作、公文寫作或者EXCEL操作。
但卻花那么多精力和金錢在不相干的領域,這一點我一開始想不通。
r來有點明白了,那些付費學習者,雖然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他們卻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那就是當下的工作。
寫會議紀要?煩!
做PPT? 很煩!
做EXCEL表?非常煩!
在他們心中,這些都是沒出息的事,是希望盡快擺脫的事,所以下意識的排斥。
而創新、產品經理、領導力這些詞兒,卻能撩動人的心弦,似乎上了這些課,就能和鮮亮緊密聯結。
真實情況就是這樣吧,這些付費知識,很多時候就是一個載體,承載了我們的一些憧憬,為這些憧憬買單,我們樂此不疲。
我并不是否定學習自己領域外的知識完全無用,而是想說,人的精力有限,你要先確定你當前的目標,以此為基點,再進行下一步的躍進。
就像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所說: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我要先學會打仗,我兒子才能去學習商業和農業。
我們的人生階段也是如此,你要先把手頭的事做好,才能進入下一個賽道。
就像上文中的小L,如果她去另一家公司面試,你以為上過幾節產品經理的課,HR就能給她個產品經理做?
所以,關于知識付費最后一個建議是,如果你真想讓知識付費為你增值,那就學些和自己工作實際相關的知識。
3 結尾
本文說這么多,無非想論述一個核心觀點:
固然知識付費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它為熱愛學習的人帶來了莫大的福利。
我們不能只執迷于全然的對與錯,用一個瑕疵就推翻全局。
智能手機導致孩子沉迷游戲,所以這就是個最糟的發明?
知識獲取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為,所以從業者都是騙子?
這種一概而論的推演,只會讓你失去與時代的接軌機會,放棄科技帶來的便利。
作為一個擁有自由意識的人,你得知道,比正確和錯誤更重要的是:
正確的選擇。
-END-
請關注公眾號,經常有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