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回了一趟家,順便抽時間去舅舅家拜訪,舅舅的兒子從小和我一起長大,可謂青梅竹馬,沒想到的是現在我和他居然沒話可說。簡單寒暄幾句后他就低頭默默玩手機,而我則轉向電視。
我第一次感覺從小親密無間的我們現在竟然離得如此遙遠。從小我們一起過家家,他扮爹我扮媽,一起偷摘葡萄,一起受罰,一起吃飯睡覺,誓言永不分家。如今面對面,竟然比不上一個剛剛認識的陌生人。
離開家的車上,我好好思考了背后的原因。
02.
一直以來我都在往外走,幾年前的我更是背井離鄉來到杭州這個準一線城市讀書,而他一直待在家鄉,都很少出過縣城,高中畢業后就工作了。
我想是的,認知,格局的差距導致了如今的情形。
那么一直往外走的我究竟受到了哪些影響?
津巴多的“情景的力量”所說,環境改變,規則隨之改變,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精神境界也隨之重構。
大城市的自由,開放,包容,資源豐富確實對幾年前剛來的我造成了不小的沖擊。24小時便利店,規范的出租車系統與方便便宜的地鐵,全國各地的美食,各種活動興趣組織,眾多咖啡店書店以及電影院。
而在這之前,我只知道我買本書看場電影要一波三折的去市區,到了市區一上午都過去了,精力也沒了,還談何精神消費去享受書香和影片。我只知道出去玩要么得早點回家要么得寄宿朋友家,因為夜深打不到出租車,沒有地鐵,更別談24小時便利店。我只知道周圍人的娛樂方式只有和熟人打牌麻將喝酒,哪知道可以通過網絡和不認識的人進行線下活動,登山滑冰街舞游泳以及志愿活動。
03.
有一句話說:要不是看見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這里包容的文化讓我明白,紋刺身的不一定是小地痞,走進婚姻殿堂的不一定是異性。在之前我的思維認知里,紋刺身染頭發打扮標新立異的就是小混混,業余休閑討論的都是家長里短,人情事故。
而今在此,不用太在乎家長里短,也不用太在意所謂的人情債,關心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何經營好自己的人脈,如何維護好“革命”的本錢--身心健康,如何規劃好自己的行程,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認知變了,眼界格局隨之改變。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故事,一個來自河南農村到浙江打拼十多年的出租車司機,他曾經和乘客聊天到:“在他們老家,很多人上了初中就輟學了,一些人上了高中更是了不得,他們以為生活就是這樣的。可他們很多人不知道,來到了大城市你就好像發現了新世界,這里給了你更多機會,提高你的認知,突破你的思維局限。或許在別人眼中我只是外來務工人員,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在這里長大,他自然和我們上一代人有不同的見識。那么,他至少可以和同齡人有一拼的機會,見識到了更優秀的人,他才知道努力,才能獲得更大的可能性,這是城市給他的跳板,雖然殘酷,但可以讓他成長。”
是啊,歸隱田園大抵只是富人們的夢想,許多人都堅持著在外面打拼,他們希望借著城市這個平臺,掌握自己的命運。
04.
不過,每種生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事情沒有對錯,只有不同。許多選擇更是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左右之別,唯愿我們都不辜負韶華,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