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己
悅己,出自戰國策,那個名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戰國策,趙策一》:“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讎(chóu)矣”。意思是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犧牲,女子為使自己高興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復仇。
豫讓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本為晉國卿士智氏家臣,公元前453年,晉國趙氏聯合韓氏、魏氏在晉陽打敗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瑤被殺,頭顱被趙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讓為報答智伯瑤知遇之恩,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趙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只是古語中的“悅己者”,是使自己高興的人,說明女人是需要愛的人包容著,男人會為了解自己的人賣命,說明了男女性格上的差異。
而我們這里的“悅己”,直接取字面意思,就是要取悅自己,使自己高興,防止自己的情緒遷移、轉嫁去傷害別人。如何悅己,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其次是找到自己的優點,發揚優點。愛別人之前,先愛自己,加重自己的重量,改變別人之前,先改變自己。
去年,參加了父母深度修煉課,作業要求使用優點追蹤器,找到自己的優點,每天三個,關鍵詞+表現+影響的形式,并分享出來。一直打卡21天,63個優點。
拿到這個作業之后,首先感覺就是很難,我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優點呢?但是反過來想想,我為什么不能有這么多優點呢?我一定要有這么多優點。
比如說勇敢,我想自己的勇敢是不怕危險和困難,有膽量,不退縮,敢作敢為,特別是面對各種繁雜事物的時候,會勇敢去學,去做。
寫下勇敢這個表現后,我問了下旁邊的孩子,“兒子,你勇敢嗎?”
他說:“我勇敢”!
“勇敢可是遇到危險和困難,也不退縮,敢作敢為”。
兒子想了一下,有點猶豫。
“勇敢首先是要勇敢地做到這一點”,我又補充。
這次兒子肯定的說,“我勇敢”!
我思考了一下背后的原因,可能跟自證預言有關。
自證預言(又稱“自我應驗預言”),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于這個判斷最后真的實現。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信念和行為之間的正反饋被認為是自我應驗預言成真的主要原因。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后,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命名取自希臘神話,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的作品,每天對著說話,最后那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
1968年Rosenthal博士與Jacobson給一所中學的全體學生進行IQ測試,然后告訴老師一些學生的智商非常高,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中將會飛躍成長。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的學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隨機抽取。因此,他們智商不見得比其余學生還高。實驗結果驚人:那些被老師認為"高智商"的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進。
科學家認為原因有可能是:
1.老師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覺中給了這些"高智商"學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給了更多學習資料和讓他們研究艱深的學習內容;
3.對于"高智商"學生的學習,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更多的反饋;
4.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這些學生在課堂中活躍的機會。
讓自己和別人覺得你有很多優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現實中,被認為牛逼的人越來越牛逼,因為資源會聚合過去。如同上面那所中學的“智商騙局”。
偉大的人物與騙子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首先是自己騙過了自己。
我們不光是要取悅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還要把想要自己擁有的優點都貼在自己或孩子身上,時間長了,它們就會長在你身上了。
從每天的三個優點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