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我們的大劉)的長篇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科幻作品界的諾貝爾獎,作為非英語作家的首部獲獎作品,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三體》到底有什么樣的魔力能讓廣大讀者愛不釋手?《三體》到底有什么內涵可以讓讀者能受益良多?當你知道了下面這些概念就明白啦。
黑暗森林
想象一個場景,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你和打獵的同伴在有野獸出沒的原始深林,當你聽到或是感覺到遠處有動靜,你會怎樣?我想,只要你還有理智,一定會第一時間朝那個方向開槍,不管那里是野獸還是同伴。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不管是嬌嫩的嬰兒還是步履蹣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還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
猜疑鏈
所謂人心隔肚皮,即使是父母子女,或是夫妻,兄弟朋友這樣關系親密的人之間,也不能做到完完全全清清楚楚地互相了解理解和信任。我們往大一點看組織和組織間,國家和國家間,更不能做到相互百分百的理解信任,那么又怎么能奢求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信任呢?不同個體或是組織或是國家之間都有一條猜疑鏈,只有破解了猜疑鏈才能互相信任,可是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具體來說,猜疑鏈是這樣的,如果你認為我是善意的,這并不是你感到安全的理由,因為善意文明并不能預先把別的文明也想成善意的,所以,你現在還不知道我是怎么認為你的,你不知道我認為你是善意還是惡意;進一步,即使你知道我把你也想象成善意的,我也知道你把我想象成善意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怎么想我的,挺繞的是不是?這才是第三層,這個邏輯可以一直向前延伸,沒完沒了。
宇宙文明公理
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宇宙的文明公理同樣普適于人類世界啊,人類不斷地奮斗不就是為了生存嗎?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也就是物質總量是一定的,今天的揮霍不是會給后代子孫帶來資源匱乏的危害嗎?然鵝人類就是這樣,只管今天燈紅酒綠,哪管后代洪水滔天呢。
費米悖論
最后的當然最重要咯。
談到太空和宇宙文明,有一個話題是避開不了的,那就是上世紀著名物理學家費米提出來的費米悖論。
銀河系中有數十億和太陽類似的恒星,其中很多比太陽系古老10億年以上。其中一些恒星很可能會有類似地球的行星,它們很可能也會孕育智慧生命。其中部分智慧生命可能會發展出星際飛行的科技。即使以我們現在能夠想象的科技飛行,它們也能夠在一百萬年內飛遍整個星系。
但是,我們為什么沒有在太空中看見一個智慧生命的影子呢?
科幻作品之所以那么迷人,在于它是建立在人們的多年困惑的問題之上,基于現在科技,對未來進行展望和猜想。既有科技的,也有人性的。即使有不合常理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有道理的,畢竟誰也說不準未來長啥樣。
《三體》作為科幻作品中的代表作,有很多新奇的內容,值得每一個關心未來的人去閱讀。不過,知道了上面這幾個概念,你也可以裝作自己就是鐵磁粉(大劉的粉絲)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