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分享以《原則》一書為基礎來展開,另外加上我個人的原則、價值觀探索與實踐來做為分享。
這本書的作者是瑞.達里歐,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公司橋水的創始人,號稱金融界的喬布斯,他以極度開放、極度現實的文化方式來運營公司,而個人遵循的原則的是極度真實、極度透明。
這本書也是做為我的枕邊書,沒事就會拿來翻翻,有時有不少朋友讓我推薦書,我都會給他推薦《原則》一書。
我們先聊聊什么是原則,其實原則簡單點理解就是我們做事的一些行為準則,他是一種向內自我約束、向這個方向引導的一股力量,并且向中心發展,越做越好;
談到原則還繼續說一個詞叫做邊界,我們常常容易把原則和邊界搞混,其實它們還是有點區別的,邊界的意思是我們定好一些規則后,我們只要不去觸碰就好,更簡單點理解更像是森林禁區,不能去觸碰地地方。
很多人會好奇,人家身價千億,掌管著萬億資金,當然有必要構建自己的原則,對于我們普通人有必要構建自己的原則嗎?
我的回答:一樣是有必要的。
假如我們沒有原則、不清楚自己的原則,我們將被迫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以預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應,就好像我們是頭一次碰到這些事一樣。但假如我們把這些事分成不同的類型,并且擁有不同類型情況的良好原則,我們就能更快地更好的決策,遇事時會少很多糾結、矛盾等,因為你在做決策時你知道是什么樣的點在影響著你、你依靠的是什么樣的點去出發。
其實構建我們自身的原則就如同在自我認識一樣,知道到底是什么在影響著自己,而不是總是被一股黑暗的、莫名的力量所影響。
有時候我們常常做出一些自己都不理解、不明白的反應以及決策,如果不想被這股黑暗的力量操控,那我們就得開始構建一套適合自己的原則并且不斷去實踐、校正。
可以說我們所有的行為、情緒反應背后都包含著一定的原則以及價值觀,只是有些人把它梳理出來了,有些人沒有進行梳理,這些力量還沉浸在潛意識之中,莫名的影響著他。
在書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例子是達里歐公司一名員工犯錯,直接導致公司損失幾十萬美金,當時達里歐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能對這件事過度的反應,如果過度反應就會導致大家以后總是試圖掩蓋錯誤,并且疏遠自己,這可以說是多么的智慧呀,請你們自己想下,你身邊的人(朋友、孩子)都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疏遠你的,都因為什么疏遠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我們對于他人的錯誤過度反應,去指責、去批評,把對方狠狠的教育一頓,這也就導致對方再也不敢跟你說他犯過的錯了,關系的疏遠在于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了。
達里歐也因此在公司創建了一個叫做《錯誤日志》的系統,大家要是犯錯了,主動的承認并且寫在這個系統里,那就會相安無事,如果試圖隱瞞,那可能就會有些麻煩了,而他在這里實踐的是極度求真原則。
說了這么多,很多人當然會很好奇如何去構建自己的原則,我大概介紹3種方式:
1、在做決策時,仔細思考并寫下我的決策標準。
先寫下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決策,然后寫下自己決策的原因或者標準。
為什么要寫下來呢?
第一點那在于我們很多時候做的決策都是受情緒支配的,事后看這些決策都很荒謬,當我們寫下來后我們能更加冷靜的、直觀的看到自己是如何去決策的,恢復理性做的決策出錯的概率減低;
第二點在于大腦是無法進行復雜性處理的,有時候有些決策參考的因素是比較多的,我們考慮的因素也就比較多,你會發覺自己的大腦最多并行處理兩三個信息點,稍微再多點就記不住了,很可能做了這個忘了那個,所以最靠譜的方式就是寫下來,讓你直觀的看到影響這個決策的所有因素是什么?這也就是所謂的視覺化記憶、思維視覺化呈現。
第三點隨著長時間的推移,不管是記錄我們的決策還是行為記錄經常寫出來你會發現你的決策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原則或價值觀總是在高頻的影響著你,多次重復出現的決策標準將會成為我們的原則。
2、利用自己的情緒點來構建自己的原則。
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偏好,比如自己喜歡怎樣和不喜歡怎樣,其實在你喜歡的事物背后就有你追捧的原則,比如說我這個人,我要是約了朋友見面喜歡準時或提前到,幾乎每次都這樣,這背后蘊含的原則就是“守時”。因為對于我來說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沒必要相互浪費時間,就算花費時間也要花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上,等人是件很無趣的事,當然因為客觀的事件影響而遲到我能理解,但總是因為主觀原因遲到的人我可能就會開始疏遠他。
把時間花在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上,繼續延申我的原則,“沒事少閑聊”,很多人很喜歡聊天,明明已經聊了很多,還在那里東拉西扯些毫無營養的話題,這種我一般都是拒絕的,我一般跟朋友聊天大多都是把事情一說完,可能偶爾閑聊一小會兒就不聊了;如果微信三兩句說不清楚的我會問朋友放不方便接電話,直接電話快速溝通。
我不喜歡有人翻看我的隱私,比如說朋友到我住的地方來玩時,我這都是一堆書,他們會好奇隨意翻,我就會提前說好,書隨便看,不要動我的筆記本喔。
方法3:看別人的原則看從中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原則。
比如說曾國藩給自己立了12條軍規,每天早起、每天讀史等;富蘭克林也有給自己立有13條必遵守的原則:1、節制:食不過飽,飲不過量;2、中庸,不走極端等等;當然你也可以直接參考原則一書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原則。
找到自己喜歡的并且符合自己的原則不斷去實踐,原則并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我們生活中實踐的信條,如果我們找到符合自己的原則你也會活得更加輕松,內心也會少很多矛盾,因為那時你做某些事、某些決策你知道你主要看重什么,不希望怎樣、是什么在影響著你。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目標與性格,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選擇最適合自己目標與性格的原則。盡管有些他人的原則看起來不錯,但如果不假思索的使用他人的原則將會把我們置于更大的風險之中。
如果借鑒他人的原則來往自己身上套,那就一定要以審視的態度、最小成本化的嘗試,很多東西真的只有嘗試了才知道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而在現實生活中擁有共同原則以及價值觀的人才會相處融洽,沒有共同原則與價值觀的人將會不斷產生沖突與誤解。
有人常說請不要觸碰我的底線,但其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底線是什么,有時候原則就是自己的邊界、底線,有時候它也不是,當然每個人的原則與底線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好。
當清楚自己的原則后大膽的、勇敢的告訴自己身邊的人,只有相互了解的人才能互相理解尊重,如果我們不去告訴他人,他人在無意間冒犯了你,你們關系開始疏遠,對方還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要不好意思,不要害怕告訴對方會影響關系。
拿我自己來舉例,比如我經常可能見面的朋友我會跟他說希望我們每次見面,相互都可以準時到達,這樣我們相互都可以更好的做后面時間規劃;沒在身邊經常聯系的朋友,我會告訴他們歡迎大家找來探討一些問題,做一些觀點分享,但我不太喜歡閑聊。
告訴他們后我自己也輕松,他們也輕松,別人要是找我長時間閑聊,我就會比較煩,想法設法我會提前去結束聊天,但明確告訴對方后,我們互相尊重、理解,并且我們有合作的時候還是繼續合作,所以完全不用擔心影響關系,反而會讓你們的關系更加融洽、輕松。
其實逐漸構建自己的原則于我們普通人的意義就在于讓自己活得更加輕松,讓自己從不必要的煩惱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