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培訓時,與久違的一位阿姨聊起她的孩子,知道畢業后,爸爸舍不得女兒家在外奔波,讓在家中等待找合適的工作。
我不由得就想起,我剛畢業時,與同學一起在南陽一家幼兒園應聘到一份工作,園長通知讓下周去上班。爸爸知道后,卻在周日去了一趟那家幼兒園,回來后告訴我:“別去,就在家待著,那里不適合你。”
“為什么呀!”我不理解。
“就你那暈暈忽忽的樣子,那樣的單位,會受別人欺負的!”
年輕的我,曾經抱怨過爸爸對我的呵護,認為他用“愛”的名義,將自己困在了這小小的縣城中。
2、
長大后,我做了母親,對兒子的將來,我就用了一種放養的態度:有能耐了,他遠離我而去,去過他想要的生活;沒有太大能耐的話,就守在我的身邊,那何嘗不是我的幸福呢!
但是,我的這種想法,卻被表姐毫不留情的批為“沒眼光”,讓我也糾結了好一陣!
表姐家的女兒,名校畢業,出國留學,現定居在北京。去年十一結婚,參加過她的婚禮,讓我也感慨很多。老公同樣名校畢業,留在北京。這樣的孩子,是身邊所有親戚家孩子的榜樣。
而我,告訴孩子的卻是,長大不管去了哪個城市,找對象,不要找外地的,就像姐姐一樣,找一個青梅竹馬的,這樣,逢年過節,可以一起回來,不用糾結去誰家。
3、
剛參加工作時,一位年長同事曾經告訴過我: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百萬富翁擁有很多令人眼熱的財富,但他自己的心中卻不一定擁有幸福感;一位路邊拾垃圾的,卻整天嘻嘻哈哈的很快樂。你說誰幸福呢?
那時的自己還不是很理解這種感覺。
這兩天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讓我也收獲很多。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所依賴與信任的人,這樣孩子才能具備安全感,無論他走到那里,都會知道,父母是他強大的支撐,促使他勇敢前行。
不論是爸爸、表姐、我,做為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地生活。而這種幸福,不是他將來擁有多少物質,而是要擁有一種好的心態,讓他能經得起富足,守得住清貧。這樣,孩子將來無論做什么,成為什么,都會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