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隱居了。我是帶著我的女兒一起住在了山里的老家。在這里有最原生態的窯洞,有百花綻放的美景,也有漸漸入暖后的各種蚊蟲。我的女兒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會跑到戶外,坐在各種土堆里玩的不亦樂乎。在玩樂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很多很多的螞蟻,西瓜蟲等等那些我叫不出名字但是覺得很惡心的蟲子。而她卻很激動的不停地喊著:螞螞,螞螞(因為她還不會清楚地叫出螞蟻的名字)。
我一直苦惱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和她一起度過這段充滿各種昆蟲的玩樂時光。
我知道我不應該一直沖她尖叫:這個不要碰,那個不要動。
我知道我也不應該任由她自己去玩,因為她還太小,真的不知道什么昆蟲是危險的,什么是安全的,她看見什么都想去摸一摸。
直到我遇見了這本書《我們去找小昆蟲3:昆蟲的語言》。
我明白了我應該怎么度過了。雖然這本書是適合3~8歲的小朋友看的,但是我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她講這些知識,不要以為她聽不懂,其實,她什么都明白。
在中國的很多成語中都有形容昆蟲語言的,比如:鳥語花香,鳥獸蟲鳴等。有時候人們開玩笑也會用:你在說什么鳥語。這樣的句子來表達聽不懂對方的話,無法溝通。所以,人類對于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與生俱來了。所以,也就有著專門的學者來進行研究這些知識。很幸運也很幸福的是這個年代的孩子,出現了這么多專業的大自然科普書籍,我們小時候哪里有啊(即使有我爸媽也沒有教我的意識),所以,和孩子共同學習和進步,也是建立親密親子關系的一種方式。
后浪出版社的很多自然科普書籍都是一個系列一個系列的。就像我前兩天看的《動物的身體》一個系列的圖書一樣。這個系列的圖書叫做《我們去找小昆蟲》,一共分為五冊。分別是:我們去找小昆蟲1:昆蟲的工具》、《我們去找小昆蟲2:昆蟲捉迷藏》、《我們去找小昆蟲3:昆蟲的語言》、《我們去找小昆蟲4:昆蟲大變身》、《我們去找小昆蟲5:昆蟲的父母》。而我今天要重點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去找小昆蟲3:昆蟲的語言》這本書。
聽到書名,你是不是也有疑問了?你應該會問:我聽到過很多昆蟲的聲音,可是也有很多昆蟲是沒有聲音的,不發聲音的昆蟲也會說話嗎?
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是的。昆蟲和人類一樣,也是需要彼此溝通交流的,不過呢,小昆蟲的語言可不局限于聲音哦,瞧瞧看吧——氣味是螞蟻的語言,舞蹈是密封的語言,光是螢火蟲的語言......等等等等。他們用自己的獨特語言在大自然中翩翩起舞,傳遞出一個又一個美妙的信息。不是只有嘰嘰喳喳的小鳥才會唱歌,也不是只有“唧唧吱,唧唧吱”的蟋蟀才會和同類溝通。大自然的神奇就是在于每一個物種都是獨特的,都有其個性的交流方式,于是才造就了這萬姿豐富的世界。
所以,在我的女兒蹲下來看螞蟻的時候我可以和她一起觀察兩只螞蟻的碰頭,我就告訴她:寶貝你看,兩只小螞蟻就要相見了,它們相互碰了一下觸角,因為它們的觸角是可以感知對方身體上的氣味的,它們通過這樣的氣味來分辨對方是敵是友。當它們觸角相碰的時候發現原來遇見的是自己好朋友啊,它們雖然非常開心這次相遇,但是它們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于是打過招呼之后就各自散去了。我和孩子看著兩個小螞蟻各自爬走,我心里覺得很滿足,因為我認為我和我的女兒有了一個很好的陪伴方式。她也發出各種驚奇的聲音,一直拉長聲音喊著:哇~哇~。
雖然我不會說鳥語,但是我懂蟲語啊。我可以明白小昆蟲們的交流是怎樣的,明白它們的奇怪動作和聲音都是為了傳達什么。所以我也很感謝這本書,它讓我學到很多。我一直認為我們這一代的家長購買科普書籍,一方面是為了孩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我們可以填補我們缺少的知識,我們也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去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