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戀一下。先從我寫文章,遭到領導表揚,這件小事說起。
去年,我偶然間,看到一個朋友寫的文章。看完之后,心里只有一個字,服!我這樣一個平時主要寫書評的孩紙,真是被他甩了好幾條街出去。于是,我趕緊在微信上,向他請教,問他平時都看啥書,我好也買回來,補補自己巨low的大腦。答案竟然是:他平時不看書!暈倒!
要想有高質量的輸出,必然要有大量的輸入作為基礎。那他平時是通過什么途徑來輸入呢?答案是:聽羅胖的邏輯思維。
在他的點撥之下,我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就是輸入渠道太單一了。雖然我一直知道邏輯思維很有名,卻長期迷戀紙質書,忽視了其他的輸入途徑。于是,我立刻下載了“得到”,把羅胖講的節目,凡有興趣的,都惡補著聽了一遍。
就是這個無心之舉,沒想到竟然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幫助。有一天,領導給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讓我結合《爸爸去哪兒4》這個熱點,來寫一篇公司產品的宣傳文案。經常寫軟文的同學都知道,想就一個產品,變著花樣的從不同角度來宣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可愁死本格格了!我連《爸爸去哪兒》都沒看過,只能硬著頭皮看節目,查資料。后來,我發現節目中,阿拉蕾是最大的亮點。在反復研究了她的特點后,我最終選擇以她的金句頻出為寫作切入點,以和產品聯系起來。
思路確定后,就是寫作素材的搜集。我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羅胖講過的一期節目。他在《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中曾經說到,他在美國看到過一個統計,在孩子長到四歲之前的這個階段,美國窮人家庭的孩子與富人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大概3000萬個單詞。窮人家庭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他的智力發育就被鎖死在一個水平線上,再也沒有出頭之日。
我查了資料,其實,羅胖所說的就是教育界著名的“三千萬詞匯鴻溝”(The 30 Million Word Gap)。這一概念來源于美國學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八十年代在美國所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
至此,我這篇文章的思路和素材終于有了。謝天謝地!于是,我趕緊寫文章,交作業。
沒想到,這個文章發到朋友圈后,效果特別好,后來遭到了領導嚴重的表揚。現在回想起來,我其實是通過收聽羅胖的節目,不知不覺間提高了認知水平,才寫出了宣傳效果不錯的文章。
嘗到了羅胖帶給我工作中的甜頭,我又乘勝追擊,在朋友的建議下,在“得到”上訂閱了萬維鋼老師的《精英日課》。每天聽萬老師講課,我又增長了不少見識,腦洞大開,感覺功力大增(雖然這可能只是一種幻覺吧~)。在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上線后,我毫不猶豫地就又付費訂閱了。甚至,我還成為了古典老師創辦的橙子學院的會員。我在通過聽的方式,每天大量吸收著新鮮的知識。
羅胖說,閱讀唯一的目的就是升級自己的認知。雖然我之前也有閱讀的習慣,但是自認為還是處于讀書的初級階級,我渴望讀到大量優秀的好書。于是,我也開始看邏輯思維推薦的圖書。雖然《時間的朋友》之前我已經讀過一遍了,但是在朋友的盛贊之下,我正打算看第二遍。萬老師寫的兩本書,我也都買到家中,準備認真學習。羅胖大力推薦的《人類簡史》,也是不容錯過的必讀書。
和周圍的小伙伴沒交流之后,發現羅粉太多了。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是各自訂閱專欄的特色,心里盤算的是,我是不是也要訂閱這個欄目。邏輯思維推薦了武志紅的新書《巨嬰國》后,朋友圈立刻就有好多朋友開始曬這本書的照片,曬讀書的感受。羅胖跨年演講以后的好幾天,我的朋友圈里還是各種關于演講的轉發和分享。
忽然發現,羅胖的團隊在強烈影響著大家。談論“得到”,似乎也成了小伙伴們溝通時,迅速找到同類的方式。如果你連一個欄目都沒有訂閱,甚至連“得到”都不知道是什么,那明顯大家就不是一類人,沒啥可聊的嘛。
不僅僅是聽他的節目,訂閱“得到”專欄,讀他推薦的書,他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把他推崇的“認知升級”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此時,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似乎成為了一件可恥的事情。
都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想要不被后浪干掉,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不斷學習的方式,使自己成為后浪。而我身邊的許多朋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通過邏輯思維這個平臺,來不斷充電,升級認知。
逝去的2016,相信大家都通過這種方法,都得到了很多不同的收獲。嶄新的2017,希望我們一起,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