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開始,我們就不停地忙,忙著上學、忙著考試、忙著考大學、忙著找工作、忙著享受物質的富足。我生活在中國一線城市,我周圍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在忙。它們的走路的速度可以說明這一點。不知道在什么時候,我腦子里似乎被植入了這樣一種價值觀,好像不忙的人就很可恥,不忙的人就是懶惰,不忙的人就沒有為社會做貢獻。我們以忙為樂,以忙為榮。
的確,不可否認,忙著的人從表象上看去是勤奮的,充實的。同時,我可以負責任的說,絕大多數人忙完了是疲憊,是勞累,是無聊,甚至很苦悶,只有極少數人忙完了會有成就感,所以,忙是有質量的,有高低之分,有價值衡量。
說起“忙”這個字,我感慨于倉頡造字的智慧,何為忙,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亡,心亡為忙,我們還經常說一個詞,“忙碌”,碌是什么?碌一種農用工具,圓柱形的用來壓谷子的,碌就是不停的轉,重復。忙和碌是好搭檔,合在一起就是一顆將亡的心拉著碌重復不停地轉,有點像驢子拉磨的感覺。我無意貶低說自己很忙的人,也許你忙得真的很有成就,很有價值,不過忙碌的本意如此,我深有體會,我過去大部分的忙都像一頭驢子。
當人忙的時候,因為心已死,等同放棄了思考,甘愿做一頭驢子。一旦忙完了,心又活了,愿意思考的人會去想,我們到底在忙什么,為什么忙?忙得值不值?如果覺得忙得無意義,可不可以不忙?對個體而言,正是這些思考帶來了人心智的成熟,對社會而言,這些思考一定程度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就好比說,科技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是“懶人”推動的。事實的確是這樣,“懶人”不愿意一直勞作,他們會停下來思考如何提高效率,“懶人”發明蒸汽機、電力、信息科技把人類從痛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讓自己更加閑暇,“會思考的懶人”就是智者。
上帝創造人,不是讓人像驢子一樣忙碌。那么只有人閑下來才能進行思考,智慧才能回到我們的大腦中,再去推動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從而獲得更多閑暇時間。閑暇-智慧-發展-閑暇+……這是一個循環。閑暇是科技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可我們大多數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我們注定平庸。農村里生活的人比城市里生活的人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但是農民沒有利用好這個時間去思考,而是去賭博、娛樂、發呆;城市里的人看到這些,投入了鄙夷的目光,所以城市里的人就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工作填滿,不讓自己有閑暇,因為他擔心一旦閑下來就會變得跟農村人一樣墮落。這樣思考真的很搞笑,搞笑到什么程度,就像一個人用刀殺了人,那就把全世界賣刀的都殺掉一樣。問題的癥結不在于我們是否擁有多少閑暇,而是應該怎樣創造出閑暇,并利用這些閑暇去思考,去創造,這才是人應該干的事。
我是一個80后,此時此刻,我們這一代人大部分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業或工作。我們希望通過工作,通過努力能帶來財務自由,財務自由后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閑暇來享受生活,實現精神的自由和解放。這可能是很多8090后的終極目標吧。我也曾經這樣幻想過,但我發現自己錯了,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實踐,最后就把一輩子都搭進去了,因為財務自由永遠是個相對概念,世界在變,人心亦在變,欲望亦在膨脹,我們所要實現的絕對的財務自由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卻把這虛幻的東西當目標。另外,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跟財務自由半毛錢關系都沒有,這只是不愿意思考的人,懶惰的人給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我們真的應該感恩,生活在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感恩我們不用像祖輩那樣為了生計一生勞苦,現在我們可以輕而易舉解決生存問題。感恩之后,我們本應用更多的精力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可我們在做什么?我們追求的物質的享受和原始人又有什么區別,我們一直圍繞著吃、穿、住、用在打轉轉。只是我們吃的口感更好了,穿的更漂亮了,住的更舒適了,本質上還不都是為了熱量和能量,或者說是為了“活著”,美其名曰“更好的活著”。
回到我們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和解放,如果我們真的把這個當目標,那么真的不需要等待那么久,不需要那么多的金錢,更不要去過多的改變外部環境,其實現在就可以,這一切源于我們內心,不那么“物質”了,精神就回來了;不那么“苦悶”了,愉悅就回來了;不那么“忙”了,自由就回來了。只要你真心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