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傾聽?
傳統的傾聽角度
1)思考:以往我是為了什么去傾聽?
聽了才知道問題在哪里、才可以解決問題
聽過了才知道給出更好的建議、才知道對方的想法對不對
聽了我才能說
以上是大多數人傾聽的目的。
2)覺察:我們之前的聽是為了什么去聽的呢?
是不是為了發言、為了回答問題、為了解決問題?或者是為了作出判斷、給出建議去傾聽?
3)傳統的傾聽認為,輔導他人是說和聽的活動,傾聽往往是為了解決問題或給出建議甚至是為了作出判斷。
正因為如此,我們常會有這樣的體會:?
我們聽著聽著雙方的關系不僅沒有更加和諧,反而更加生硬了,甚至有了對抗,不想再跟你聊下去了。
初學教練的老師會反饋說,教練對話中信任關系很難建議,所以教練對話很難進行下去。
被教練者反饋說,有些教練提出的問題很生硬,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去回答,而且很多問題根本不是我想要回答的問題。
二、什么是傾聽?
教練認為,傾聽有三個層次。
1)第一層次是聽自己,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傾聽。
行為表現有:
聽自己,而容易忽略掉非常重要的信息;
只聽到自己想聽的部分,給人的感覺就是你不懂我,你不夠尊重我,不夠認可我;
沒有集中在對方,傾聽中間做些小動作;
將對方說的話按照自己的理解結識,并對對方產生影響力;
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找出可以進行反擊的漏洞;
為了得到特定信息而無視其他方面;
思考和準備接下來要說的話;
嘴巴緊閉不說話。
2)第二層次,以對方為中心的傾聽,就是聽對方說了什么。
舉例1:銷售副總跟我說,X總我們跟了A企業一年多,他們終于愿意給我們單子了。今天他們就會給我們下訂單!聽完他的這句話,老板就拍拍他的肩膀說,太好了,要好好做啊,不要丟了這個客戶。
舉例2:回到家老婆說今天我的上司對我特別的不公平,那么這個時候老公是怎么安慰的呢?老公說“你別往心里去啊,你就當是耳旁風唄。”
當我們接受這樣的安慰時,我們的情緒會不會馬上有好轉呢?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感受更多的是對方在應付我們。所以,以上這些我們都聽到了,但真正聽到的只是對方的語言只是對方的表面。這是第二層次的聽。
行為表現有:以開放的姿態,進行眼神交流、適當點頭微笑、身體前傾、適當肢體接觸,重復對方的關鍵字、適當做出結論,并做總結。
3)第三層次是最高層次的聽。是要聽到對方沒有說出來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也就是我們五維里講到的3F傾聽,要聽到言語之外的事實、感受和意圖。
以上兩個案例當事人表達的語言背后有何想要表達的事實、感受、情緒和意圖呢?
銷售副總想要的是得到老板的欣賞和肯定;
老婆想要得到的是老公的安慰與理解。
總結:傾聽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聆聽到除語言之外的事實、感受和意圖。正向的意圖背后往往是一個人想要實現的目標。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傾聽,是一種非常明確地對他人表達尊重的方法,也是跟對方建立友好關系、信任關系的基礎。
三、傾聽有何價值?
首先,如果我們學會傾聽生氣的頻率會大幅度降低。
我們生氣是因為對方冒犯我了,但是,我們說任何行為任何語言背后都有一個正向的動機,當我們聽到對方語言背后的情緒、需要、正向價值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覺得對方是在冒犯自己了,因為你知道對方只是變相地說了一個需求而已,可以去理解對方了。
其次,傾聽,可以打造非常融洽的氛圍,也可以提升凝聚力。
一旦對方有情緒,當你傾聽的時候,這個情緒是不是非常容易去化解?對方的情緒沒有了,心扉也就很容易打開,這就為溝通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第三,學會傾聽有利于我們與對方的信任關系就會建立。
當我們準確抓住對方情緒背后的意圖時,對方會覺得,“你真的懂我!”現代社會懂比愛更重要!所以,傾聽是建立和諧關系和信任關系的基礎。
三、如何做到有效傾聽?
第一步,接收。
接收不等于接納和認同。接收就是想告訴你,我明白你現在的情緒。
先做到同流!接收環節最重要的是,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對方,讓對方開口說話,盡量讓對方多說。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先放空自己,清空自己。當被指導者覺得自己的信息被接收時,她會感覺到安全,感覺到倍受尊重和理解,愿意開啟自己的心靈之門。
如何做好接收這個行為呢?關鍵的要領就是hold住。
首先,要hold住自己的嘴巴;
其次,要hold住自己心里的評判。只要心里有評判,也無法做到真正的接收。
我們一般會有哪些hold不住的行為呢?
舉例:早上起床,您的女兒打扮得整整齊齊,照了一下鏡子,然后跟你說,媽媽,我丑得像豬。
當您聽到您的孩子這么說,您跟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會是什么呢?
很多父母開始詢問,“寶貝,你哪里像豬了啊?”這是詢問類行為。
有的父母會說,“你在我的心目中最漂亮了”,這是安慰類行為。
也有父母說給建議的,“寶貝,你把衣服換一下就不像豬了”。這是建議類行為。
當然,也有這樣的父母,“叫你少吃一點少吃一點,吃那么多,當然像豬了”。這是批判類行為。
······
以上的回答是比較常見的回答。
當我們給到孩子這樣的回答的時候,我們孩子的內心感受又是什么呢?
如果您的第一一句話就是以上話語中的一句,那么我們可以說,您沒有hold住您自己。因為,在對方的心扉沒有打開之前,信任關系沒有建立之前,對方還在情緒當中的時候,以上行為就會阻礙傾聽、阻礙接收,表明你沒有hold 住你自己。為什么這么說呢?
建議類行為會讓人覺得,我就是因為沒有能力,所以才需要別人的建議。此時,對方心里不是特別舒服的。
安慰類行為給人的感覺是,雙方的心理優勢是不平等地,被安慰者處于劣勢地位。
詢問類行為給人的感覺是,我們更看重的是這個事實,但比起事實,對方更需要的是被理解情緒。
引導類行為給人的感覺是,你想左右我的思想、我的行為。
提問類行為給人的感覺,過早提問會讓人感覺,你沒有真正地聆聽我,感覺你就是在聽你自己,然后跟著你自己的步驟來做。
批判類行為就更不用說了,誰都不喜歡被批判,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時候。
因此,我們不能過早地出現以上幾種行為。如果過早出現,就會阻礙傾聽。
這些行為是不能過早的出現,而不是這些行為不能出現。什么時候可以出現呢?對方的心扉已經打開,我們的信任關系已經建立,對方的情緒已經解決了的時候。
第二部,反應。
hold住自己的同時我們能做些什么呢?不能一言不發,要給對方一些反應,給出反應的目的是讓對方打開心扉,講出更多的信息。
反應包括肢體語言的反應和語言性質的反應。
1、肢體語言反應
1)肢體語言的反應就是點頭微笑(表示友好)、目光接觸(表示尊重)、肢體前傾(表示我是非常積極的),這寫動作是我們尊重對方的表現,是友好關系建立的前提。
2)我們也可以做一些記錄,記錄對方的關鍵點,尤其是對方給出一定想法或建議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記錄,這代表我們在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的意見。
3)還可以做一些肢體同步。軀干位置保持一致,動作與對方匹配。比如,對方坐得非常拘謹,那么你也不要坐的太放松太夸張。如果對方特別興奮、手舞足蹈,那么我們也可以適當回應一些夸張的手勢。
最高原則是同步原則。同步可以讓對方感知我們有一個同頻的場域,可以做到同流。
2、語言類反應
重復對方語言中的關鍵詞或者簡單復述對方的話語,以與對方再次產生共鳴。當對方的話語通過我們的嘴說出來,會讓對方感覺特別有共鳴。給對方的感覺是,“ta特別的懂我”。所以,可以快速建立親和和信任關系。
給對方復述一些關鍵句子,是非常有助于對方覺察自己、重新思考的。因為很多時候人們不是活在事實里面,而是活在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畫面或判斷里面。
舉例1:我們常會聽到,小王你的工作效率很低。工作效率低是判斷,而不是事實。那么要如何準確地描述這個事實呢?比如,小王,每次你都延期一周交付任務。這個就是事實!
通過復述,可以讓對方更清晰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杰斯:“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品頭論足,不替你擔心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別人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方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所以,很多時候別人帶著問題來找你的時候,并不一定是想要來尋求答案的。對方只是想要一雙傾聽的耳朵。
因此,接收和反應非常重要,只要做到了這兩步,對方的心扉就可以基本打開,你會收獲很多很多的信息。
第三,確認。
接下來,教練要做的是,在眾多的信息中去尋找對方的真實意圖和想法。
確認技術是使同理性傾聽等理論變為現實的結果過程。這個技術就是3F傾聽技術,確認對方語言背后的事實、感受、意圖。
如何做到3F傾聽?做到確認事實、感受、意圖呢?
練習:年末公司剛做完KPI考核,考核結束后發布了本年度公司的明星員工。這個時候小王過來找你,我的KPI考核分數比小李高,但是明星員工卻是她?請問,你會如何確認。
常規回答:
有人會說,“所以,你要努力啊”,這是在給建議;
有人會說,“你們公司為什么這么不公平呢”,這是批評;
有人會說,“你很傷心吧”,這是安慰;
·······
這些反饋都很難真的給對方安慰、很難讓對方打開心扉、很難讓對方馬上從情緒中走出來面對這件事情呢?答案是很難的。
接下來,我們用3F傾聽的技術去確認一下這個情境。
首先,站在小王的立場確認現實。這個情境中的事實是,小王沒有拿到明星員工。
接下來,我們來體驗小王的感受。小王可能會非常失落,會感受到不公平等。
再次,這些感受背后小王真正的意圖與需求是什么呢?這個環節非常關鍵的是,我們要正向地確認意圖。因為教練是正向的、積極的。正向的意圖才能激發對方積極面對事件。
小王的積極意圖是什么?我也想要當明星員工。
確認小王的積極意圖。“小王,這一次你沒有拿到明星員工,你感到有些失落,也感到有些不公平,其實,你也很想拿到明星員工這樣的稱號,得到老板和企業的認可,是嗎?”
當我們這樣與對方確認時,對方的心扉是可以打開的,是有意愿跟我們繼續聊下去的。他會跟你講“是啊,我是····啊”。一旦對方有了這樣的反應,那么接下來,我們是不是可以順著提出很多有利的提問。所以,我們說傾聽是提問的基礎,是提問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