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一本書,這種感覺越來越強。
1
聽著李健的《異鄉人》,不覺眼前一陣模糊,尤其是當李健淺淺吟唱到下面這兩句歌詞時:
不知不覺把他鄉
當作了故鄉
從上高中時開始,就一個人在外生活了,多年以后,依然是一個人。在長沙生活多年,又因為各種原因,最終離開了那座城市。那座城市,在我現在的記憶里,已經變成了一座傷心的城市。漂泊的感覺配合著李健的這首《異鄉人》變得更濃了。
有個姑娘曾經跟我說,“你在長沙買了房,家就在長沙??!”??稍谖铱磥?,那只是一個空殼,一個除了老家之外還可以擺上一張床睡覺的地方。家,原生家庭之外的那個屬于我的家,在遇到一個可以牽手的人之前,永遠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像。
離開長沙,來到杭州,在這座素有天堂美譽的城市,在這座因為有阿里而顯得離未來更近的城市,一切都顯得新鮮有趣。在這里有不一樣的城市風景,河道交錯,風光惹人;這里有不一樣的人,熱情的看門大叔,做化妝品生意的溫州老板;這里還有不一樣的生活節奏,河邊釣魚也是一種不錯的娛樂活動。我喜歡這里。
只是到了夜深人靜時,才清醒地發覺自己不過是把他鄉當作了故鄉而已,家的影像從來沒有清晰過。
2
工作已有些年頭,依然是一名很普通的打工者,工作上沒有取得過驕人的成績,也沒有什么具體的創業的想法。和那些優秀的同齡人相比,自己算是泯然眾人了。
好在今年開始了寫作上的嘗試,能夠留下一些零散的不系統的文字記錄,期間也有了相比前幾年都要大的閱讀量,心理上可以找到一點點安慰。
但也是一點點安慰而已。焦慮感,在“看到”了更多以后,反而變得更加強烈了。
來到杭州之后,光是身邊的同事里面就接觸到有兩位有創業經歷的小伙伴了,加上在外面認識的兩位,這四個人里面有連續創業的,有經營了好幾年還活著的,也有失敗的。創業氛圍比長沙濃啊。在我看來,他們即使是創業失敗,也是一段值得驕傲的經歷,是一個“作品”。失敗的作品也是作品,比起作為一個打工者的時候,做再多工作也只能成為別人的作品當中的一小部分,這個失敗的作品要更值得尊敬得多。
同樣,在參與到寫作這個行當里頭以后,也看到不少有作品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書,有影響力的自媒體,自己的課程等,這些都是作品。大咖們自不必說,就我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線上寫作組織中認識的大學校友龍姐姐來說,她的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作品,對她自己以及她的親人朋友。她的書雖然沒有達到出版商的要求,是自己花錢印刷的,可是在我看來卻是非常寶貴的,書里面記錄了大量的有關兒時和青少年時期的有趣的故事,文筆樸實也不乏幽默。這樣的作品是對記憶的一次編織。
所以,我也想有自己的作品。
沒有作品,就好像活在意義的世界里的異鄉人,飄泊不定,無家可歸。偶爾的一陣頭腦發熱,完成了一次所謂的“學習”之后,還有可能誤把他鄉當作故鄉。唯有作品,可以像家承載起生活的重量一樣,承載起意義。
3
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作品呢?
先列出可能的方向:一個軟件、APP或者WEB應用,一家公司,一次富有意義的旅行,一本書。
作為一名多年的軟件技術人員,按理講是具備開發完成一套軟件系統或者網站的能力或者資源的。現實的情況卻是,要么是志不在此要么是過于懶惰不會思考,這份能力就這樣被浪費著。而說到成立一家公司,盡管只是一個幻想,總還是令人激動的。最有可能完成的,是一次期待中的徒步旅行,去到西部或者大西北某個地方。
選擇去完成一件什么樣的作品,關系到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作品和完成作品的人,在打磨作品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一種互相塑造的關系。把一個作品打磨得更好,就是讓自己也變得更好的過程?;仡欉^去這半年的經歷,只有文字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寫完一篇精心雕琢的文章,那種思維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滿足,都不是工作或者別的什么事情可以替代的。再看那些網絡作家,一年下來發表幾百萬字的小說,這樣的經歷只是在心里面想想都覺得激動。當然,我不是就因為這個想要去寫網絡小說了。
我想寫一本書。
李敖說過,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一本書。李敖老先生的這句話,即使是在寫一篇文章上也能得到驗證。一篇文章在下筆之前,可能只有一個大概的影子,甚至連影子都沒有,它的骨肉都是在寫的過程中逐步成型的,往往自己對所要寫的東西的理解在寫完文章之后才變得更深刻,甚至偶爾也會覺得已經寫下來的還不夠好,還不夠表達自己更深入的理解。
人這一輩子能夠搞明白多少事情?情,錢,人,事,搞明白這其中一件差不多就可以圓滿了吧。讀書的時候,大概都有過對某個知識點達到通透理解的程度,那是一種美妙的體驗。而通過寫一本書來對人生的某個核心主題也達到通透的理解,豈不是更加振奮人心?
4
寫什么好呢?
關于這個問題,最近有一個想法越來越清晰:先成為自己,然后才能成就別人,最終才是成就自己。至于能否成就別人或成就自己,這只是一個附帶的結果,在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以前,它甚至連目標都不是。
寫對別人有用的文章,這個觀點我理解是不適合所有人的。字面上,這意味著一味地迎合,意味著去成為某類知識或者套路的搬運工。寫對自己有用的文章,我理解才是寫作的出發點。當然當搬運工的過程也是學習成長的過程,對自己有用就是好的,如果還能像羅胖一樣成為知識搬運方面的大師就更好了。
寫什么樣的文章會是對自己有用的?我理解有三點:
一是那些困擾自己的,二是那些自己好奇想要去了解的,三是那些既不困擾自己、自己也不好奇但為了某個目標必須去完成的事情。
困擾自己的事情,每個階段都有。對旅行的好奇、對新技術的好奇也是越來越多。而基于未來反過來思考現在,比如將來要面對的生老病死、意外等,如何應對將來那個更好的世界等,也是現在可以去認真思考的。
5
回顧一下之前幾次失敗的嘗試:一次是試圖寫一個有關華為的系列,100篇文章,目前只完成17篇;另一次是試圖緊跟羅胖的步伐,每天更新一個針對羅胖六十秒的思考,這個計劃到現在也停了快一個月了;也計劃過每周去翻譯有關批判性思考的文章,最終只完成一篇便擱淺了。
有時候也會想,能夠把這三個計劃當中的任何一個完整地完成,也可以算得上自己的一個小作品了吧。干擾太盛而自律不足啊,不過還好有機會補救。
在持續做成一件事上面,有能力做到的人,生活過得都不會差的吧。而打磨一本書,又何嘗不是在打磨自己的生活。即使在寫一本書這件事情上,我甚至都還沒搞清楚應該寫什么主題,需要注意什么。也許這個過程最終讓我收獲最大就是,搞清楚了如何寫一本書。那又怎樣。折騰,總比多年之后后悔自己不夠折騰,要好得多。
也許折騰夠了,也就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