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和母親關系一直不是很和睦。母女一起逛街這種事更是屈指可數。
母親性格溫柔,踏實肯干,是中國傳統女性的典范。在母親看來,女孩子的重心不是職業,也不是事業,而是家庭。
抱著這樣的理念,在母親心中,她的兩個孩子排名第一,老公第二,自己第三。
而我,從小認為男女平等,反對重男輕女,女性要先對自己好,才能對別人好。
這樣兩個理念迥異的人,竟然成了母女。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造化弄人。
依稀記得年輕時的母親性格溫柔,話不多,不擅長管熊孩子,尤其是一個和她理念迥異理直氣壯問她為什么/憑什么有些事不可以做時,她會瞬間進入手足無措的狀態。
印象比較深的一件事是8歲時我有次和母親因某件事爭吵,我煩躁地抗議母親的某項決定,而母親依舊堅持她的決定,并采取不搭理我的態度。周圍的大人聽到我的喊叫聲,一哄而上,紛紛指責我脾氣大,告訴母親應該揍我。最后大姨威脅我,要是再不聽話,就把我扔出去,我才安靜下來。
而這件事也順利地將我潑辣不敬長輩的名聲傳遍了整個家屬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歷經此事后,我覺得母親太溫柔了,像妹妹一樣需要保護,我應該讓著她,于是母女關系相對緩和。
接下來,就到了我的初中時代。或許是因為自己長期吃劣質泡面的原因,身體發育的特征有些提前。
初潮來臨時,尚未學習相關知識,我手足無措,也沒想過向母親求助,而當時時值盛夏,我又沒忍住冰棍的誘惑,吃了幾次,從此落下痛經的毛病。
雖然每次都痛得死去活來,可是由于小鎮的限制和母親的忙碌,只能每次痛著。這也直接導致自己成年后過份愛惜自己的身體。
高中時代,課業的繁重以及身體每月的不適,經常讓自己有離家出走以及被外星人擄走去其他星球生存的想法。而那時的母親,對此一無所知,只是工作、照顧我們的生活起居。
大學時候,遠離了父母,去省會城市求學,談戀愛,生病等等都沒怎么和母親聊過。直到大學畢業,我和初戀在本市的一家商場閑逛,偶遇父親,他們才知道這個乖巧的女兒竟然已經戀愛兩年多了。
后來繼續求學,工作。歲月的增長并未化解我對母親的心結,母親的固執和她的有條件奉獻式母愛經常會讓自己失控。
直到近一兩年,自己看大量的心理學和情感類書籍,獨自出去旅行,才開始慢慢理解母親,學會接受她的好意。
其實,母親只是一個單純善良溫柔固執的傳統小女孩,她覺得為家人多做些生活上的事情能體現她的價值,會讓她有成就感。
而我,主動去接受母親的付出,并不時地給她買些小禮物,聽她嘮叨幾句,多肯定她的付出,多夸夸她,遠比我一副獨立新女性的態度更有益于母女關系。
后記:社會上有很多目前我們看來稍微畸形的不完美親子關系,而身處其中的我們與其試著改變一個將近60歲老人的理念,不如把她們當做一個孩子,愛她,寵她,包容她,但又不完全順從她。或許,試著做到后者而不是強求前者會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