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野菜
兒時的記憶是長久而美好的。小時候,看見小伙伴拿著野菜餡饃饃吃得津津有味,羨慕不已,便采來沙蓬,央求母親也做著吃。手巧的母親拗不過我,給我蒸了一頓沙蓬餡的餃子,啊呀,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吃“野味”,鮮嫩美好,香氣四溢,至今想起仍覺齒頰芬芳。
近幾年,逐漸步入老年的我開始了口味和心靈的逆生長,瘋狂地想再次品嘗兒時野菜的味道。
但住在魅力遷安縣城,大美景觀,入眼便是風景,處處被勤勞的園林工人打理得整齊漂亮、景色怡人,遍尋城里難見野菜蹤影,偶見馬蜂菜(學名馬齒莧),雖知能吃,可印象中它味道偏酸,沒什么好印象,便不在我嘗試采擷之列。
未建軒轅閣時,好友告訴我黃臺山公園北側一處坡地有人參菜(不知學名叫什么),很多很茂盛也很好吃,便相約去采。果然高高低低的人參菜,綠瑩瑩、嫩生生,連接成片。我們揪尖采葉,一會兒就是一手提袋,得意滿滿。回家摘菜清洗,開水綽燙,涼水再激,人參菜更加鮮嫩青翠,廚房飄出濃郁的清香,大口吸入,大呼享受。第一次用人參菜蒸的是包子,覺得比任何青菜餡都鮮美,口腹之欲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之后采人參菜做餡便成了我業余一大癖好。每逢春夏之交,我都會尋尋覓覓,或是公園,或是野地,或是路邊墻角,只要有人參菜,便一定不會逃出我的法眼,悉數落入隨身攜帶的袋子中,包餃子,烙盒子,蒸菜娘娘,一發不可收拾。
后來又認識了薺菜,沒想到,薺菜的清香更勝過人參菜。于是,新寨的麥田,四體村的野地,甚至是姐姐家的院子,都留下了我挖采薺菜的足跡。薺菜只在初春生長,采摘只有半月,最多一月便老得不能入口,因此那美味吃過一次幾次便要令人回味一年,那份留戀,那份企盼和想念便因時間的姍姍拉長變得格為強烈。
再后來又發現了沙蓬,雖激起兒時的興趣口味但終因為口感偏干、缺乏水嫩,變成偶一嘗之的野味。而印象中酸味的馬齒莧卻被我開發成了美味,用蒜泥清炒不僅消失了酸澀,反而嫩脆清香,美味養生,又因為生命力極強,溝渠、石縫、墻角、院子都能肥美鮮嫩,便成了我餐桌上的佳肴。
我先生說,你也是農村長大的,對野菜至于那么新鮮放不下嗎?
其實,真不是我追風矯情,因為野菜不但營養養生,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因為采擷時一顆顆野菜在前面的招引,喚起我孩提時代薅草那一刻刻內心的滿足感,那種感覺就像尋找寶石一樣,找到一顆又一顆,前面還有許許多多,怎能停手呢?
告訴你吧,這種經歷和感覺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作用大啦。您想啊,一個夢想,兩個夢想,多個夢想的牽引,怎能不使我一次次進步,一次次成長,一次次體驗小小成功的喜悅呢?更何況野菜是大自然的饋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綠色環保,經濟省錢,作為一個掌管柴米油鹽的家庭主婦,怎能舍得放下手呢?告訴您吧,我家冰箱有存貨,凡是吃不完的野菜燙好后分裝小袋冷凍起來,雖新鮮有些打折,但一冬天不見綠葉,我的存貨是不是也是很好的彌補呢?比那大棚出產反季蔬菜還要地道吧!
什么才是我尋野味成癖的真正原因?我也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