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爸寶媽耳熟能詳的書熊媽這次就不提了,“xx本兒童必看繪本”都已經陪熊娃一起看過,這兩年新出的一些,看過覺得還不錯的,并且方便購買的,熊媽來推薦一波。
適合3-8歲,記不住的都先收藏起來,等書店打折的時候買來給孩子看~
1、馬拉拉: 一個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
2012年,因為爭取婦女受教育的權利,15歲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在坐校車回家的路上,遭到槍擊。經過幾個國家醫生的及時搶救,馬拉拉恢復了健康。
在2014年,因“為受剝削的兒童及年輕人、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權利抗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繪本的主人公就是馬拉拉,2014年17歲最年輕諾貝爾獎得主,一位爭取受教育權而遭射殺的女孩。她說,塔利班以為子彈會讓人緘默,但他們失敗了。
她奔走呼號,在千鈞重壓下倡導平等的教育機會。她讓弱勢的孩子拿起紙筆,那是比槍支更有力量的武器。
我希望熊娃也能這么勇敢。
2、胡蘿卜的種子
《胡蘿卜的種子》被譽為“繪本界的畢加索”,更被譽為 “美國繪本的鼻祖”。
小男孩種下一顆胡蘿卜的種子,每個人都告訴他種子不會發芽,但他依然每天除草、澆水,終于有一天……
全書11句話,125個漢字。1粒種子、1把鐵鍬、1凹土坑,1片包種子的白紙;4個出場人物,4種顏色,構成了這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故事。
這本書看上去很簡單,寓意卻很豐富,可以說是含蓄雋永。很簡單的道理許多人都明白,但能否真正堅持去做是另一回事,而且這種珍貴的品質可能隨著我們長大被時間逐漸稀釋。所以看到小男孩的勇氣和堅持,心底里反而涌起各種感覺。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這本書也給了處于經濟和信心谷底的美國人民一劑強心針。這大概也就是童話故事存在的意義。
今年終于出了精裝版本,趕緊入了一本帶著熊娃看了,原版和譯版都很便宜,可以都買哦~
3、弄丟了殼的小烏龜
繪本描繪了一只名叫赫克托的小烏龜找回自己丟失的殼的故事。海邊完美的一天結束后,小烏龜赫克托正要回家,卻發現自己的殼找不到了,這可千萬不能讓爸爸媽媽知道。于是,他踏上了尋找之路......
問游客、問救生員、去失物招領處,又嘗試了改造沙灘桶、折疊報紙等造殼方法,可是都沒成功。就在他準備放棄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故事全程站在孩子的視角,沒有絲毫說教的意味,以幽默詼諧的圖畫故事,教孩子做事情不要總是丟三落四。以及在弄丟了東西之后,應該如何想辦法努力找回。
并且整個繪本非常漂亮,作者之前是廣告插畫師,實力夠強,熊娃一看根本停不下來。
4、不可思議的朋友
這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自閉癥題材繪本,《不可思議的朋友》講述的是一段歷經20年的非同尋常的友情。
“我”和自閉癥少年“小安”相識在小學二年級,剛認識小安的時候,我對他充滿了戒備和不解,可隨著交往的深入和自身的改變,我和小安漸漸成為了好朋友。
我們一路同行,直到長大成人,經歷了許許多多。在我心里,小安就是我的——不可思議的朋友。
剛看完的時候我在擔心會不會不太適合孩子,但又一想,這本書最應該被孩子看到,因為他們才是和自閉癥兒童走的最近的人。
這個故事會讓孩子明白,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差異”,學會尊重關愛與自己不同的人,會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會讓自己收獲人生中不一樣的“禮物”,更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5、創造自己的世界
如果要鼓勵小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畫畫,那就需要展示多一些的繪畫方法。
在這本書里,作者不僅僅用了一般的繪畫材料,如水彩、蠟筆、彩鉛等,還使用了立體實物、拼貼等表現方法。她拋棄了結構和人物的寫實,打破了限制,自由地創作,夸張的畫面結合動和靜、冷與暖,增加了情緒感染力,充滿設計感。
比如用削鉛筆刀創造了媽媽,用一根吸管和一張橢圓形紙片創造了爸爸,用雞蛋創造了弟弟。這些創造出來的事物看似夸張,卻能深入到內核,表現出事物最大的特點。
《創造自己的世界》這本繪本,適合3歲以上的所有孩子、成人閱讀, 翻看過后,能感受到作者的深意,生活本應是有趣、有料,又豐富多彩的,千萬別被陳舊的思想禁錮,而應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帶著孩子去創作屬于自己的世界!
6、大象巴巴的故事
1930年的某個夜晚,讓·德·布呂諾夫的妻子即興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只小象的冒險故事,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讓·德·布呂諾夫受到啟發,豐富了故事的人物情節,并配上插圖,于是《巴巴的故事》誕生了。
巴巴是不僅是一位仁慈智慧的國王、也是關愛家人的父親和忠誠友善的朋友。他帶領象群建立了繁榮的大象城、用智慧平息了與犀牛國之間的戰爭、克服困難請來圣誕老人為大象國的孩子們實現心愿……
有網友評價說這本繪本里面涉及的社會等級劃分太成人,可是社會本來就復雜,生活處處即教育,不正好借此培養孩子強大的心理素質嗎?
7、沉睡森林
這本書非常適合6歲以上的小朋友,法國繪本天后海貝卡·朵特梅首度自寫自畫的作品,重新詮釋了《睡美人》的故事。
海貝卡將故事的視角由公主轉向了所有沒能逃脫魔法的角色身上,馬背上睡著的騎士,街邊辛苦的老嫗,游樂園里蕩秋千的小孩,正在比賽的拳擊手,昏睡的森林車站,花店里的賣花少女,甚至池塘里的青蛙、路邊的野兔……
整個世界安靜得好像只剩下呼吸,這一切已經有一百年之久……他們是都死去了?還是在等著被什么喚醒?……
書還有個副標題--獻給所有不愛睡覺的小孩,熊娃看完之后第二天起床告訴我前一天做的好夢,說他在森林里蕩秋千。
8、童話往事1、2
這是我們的童年!
書主要介紹了自1988年起至1992年止,中國引進播出的海外動畫片相關情況及幕后故事。包括原出品國的制作播出情況,以及引進我國后的譯制、播出情況和社會反響、觀眾回憶等。
全書涉及譯制動畫片近百部,以央視及各地方臺的播出時間精準排序,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中國大陸引進播出外國動畫片的時間路線圖。
1988年-1992年!不就正好是我們每天放學緊趕慢趕寫完作業,坐著小馬扎,抬著頭,盯著電視屏幕看動畫片的時代??!這本書簡直是大型童年懷舊目錄,說是帶著熊娃一起看,實際上在感慨我們那美好的動畫時代。
大家都知道,我最愛帶著熊娃看動畫片,勉強也算是百無禁忌,所以這兩本書一出來就立馬買回來帶著熊娃看了。當然更多的肯定是他看圖識字,我把更豐富的內容講給他聽,非常促進母子關系~
接下來要說兩本今年對我影響特別大的書,也讓我能更好的跟我家熊娃相處。
9、想贏的男孩
《想贏的男孩》應該算是一本兒童文學作品,但我覺得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看一遍。
我們身邊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個男孩,寫字不好,跑步不好,音樂不好,什么都不好,平平無奇,或許連老師都不太知道他。
可是,他就是永遠開開心心地早起跑去上學,上課積極舉手,滿心歡喜地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從一年級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他一直都是同學們嘲笑的對象,他卻沒有意識到,每天都很開心,充滿熱情。
直到初中,有一天他終于意識到,“哦,大家都不認識我呢”。這時候,社區里一個小女孩在大雪之夜走丟了,男孩一個人在街道上找到了凌晨三點,最后累得在雪地里睡著了。這樣的執著與善良,他肯定不會只是一個普通的小男孩。
讀這本書最大是感觸就是“每個孩子都渴望也都值得被關注”,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從書名就告訴了讀者,這可能是一個“失敗者”或者說普通人的故事,想贏是夢想,贏不了是現實。
也讓我在思考,對于熊娃的教育,他不一定要多成功,最重要的是由我幫助他找到一條他喜歡并且適合的路。
10、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這是一本學習敘事治療的心理咨詢師必讀的書,不要被這句話嚇到,因為這是通俗易懂的簡版,收錄了黃錦敦老師20多年從事敘事治療的29個經典案例故事和分析。
我翻來覆去讀了好幾遍,閱讀它的過程不斷的在反思和落淚,熟悉的讀者可能知道,我之所以叫熊媽是因為我家有個熊娃,有的時候真的能被它氣得后悔生了他。
但是看完這本書我想了很多,尤其是我們要把孩子當作專家而非問題,我們要了解孩子而非隨意評價孩子。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如同書里所說,能否透過主流評價,看到并鼓舞他們生命中的“熱情”所在?
很難,但必須得慢慢來。
很多家長都跟我一樣是第一次當媽媽,都會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