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交響樂,似乎總是和高雅、時尚、貴族此類標簽相關。久而久之,去聆聽音樂會便成為了一個充滿了極其繁文縟節的復雜活動,敬而遠之變成了當下不少人的選擇。少數交響樂發燒友津津樂道名家大腕,甚至會“挑剔”到對曲目、指揮的選擇,哪怕是世界頂級名團,如果曲目不是心頭所喜,指揮不是心頭所愛,恐怕也會放棄。而其他交響樂團的演出則被埋沒在茫茫人海,即使非常出彩也不為普通人所知。
西區室內交響樂團作為這一大眾化通俗化交響樂普及先鋒,通過對于電影經典再闡釋,將交響樂“高貴”位置拉回人間,無論是具有愛爾蘭民族韻味纏綿悱惻又蕩氣回腸的《泰坦尼克號》主題曲;還是風靡全球數十年,充滿血雨腥風色彩《加勒比海盜》主題配樂;還有充滿美式主義旋律及英雄主義旋律的電影《超人》的主題曲,經過銅管五重奏恢弘的演奏,“超人”的紅色斗篷和字母S的胸前標志躍然而出。都是放下身段、彎腰親近觀眾的經典作品。殊不知,人為地把古典音樂抬高到一個所謂“高貴”的位置上,結果也許只能是離觀眾越來越遠。在國外,著名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就有一個分支——波士頓通俗樂團,主要演奏輕音樂和流行經典音樂,為的就是給交響樂描畫一張更有親和力的臉。古典音樂如果總是板著面孔,放不下身段,走不下神壇,只會束縛自己的手腳。
從策劃和創意角度來看,通俗而不庸俗。真心希望這類音樂會,不僅僅是借著慶典名義出來“饞”一下觀眾,而是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一些,再多一些。因為對普通觀眾來說,那些打著普及旗號,卻不在如何普及上動真腦筋的音樂會,確實猶如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