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一個使命:找自己。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自下到上可分為五個層析: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找自己這件事,事關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實現自我價值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并在其中獲得成就感。
可是,對于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而言,這恰恰是最大的難題。從小到大的學校教育除了應對考試,并沒有交給我們別的什么東西。而家庭教育,受制于經濟水平以及父母文化層次的限制,也并沒有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引導。
于是我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就會一臉茫然。
我究竟喜歡什么?
這個問題困擾我們很久。也許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答案。
面對一片的茫然,我能做的,就是不斷試錯!
關于唱歌
我的童年所處的時代,是個信息及其閉塞的年代,電視機也只能收到一個省臺、一個市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所能接觸到的外界信息,最多的就是港臺明星。于是那時候我的夢想就是,長大了要當一名歌星。
我之所以敢有如此“狂妄”的理想,那是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在我們家鄉那個小地方可是出了名的會唱歌。甚至成為了學校每年六一兒童節的保留必備節目,每年都能拿獎。初中的一次元旦文藝匯演,我的演出還上了當地報紙。真是名極一時,這讓我小小地驕傲了一個童年吶。可是,后來上了初中,嗓子壞掉了,當歌星的夢想只好作罷。
關于畫畫
童年里讓我驕傲的可遠不止唱歌這件事,還有畫畫。初中每年舉行的書畫展都是我展示才華的舞臺。大小獎品無數,可謂風光一時。是的,這些優良基因基本都是遺傳自我爸的。不得不說,先天的遺傳天賦真的很重要。但是,先天條件再好,沒有后天的努力和培養也是無濟于事。這一點,是我上了大學才意識到的。
大學之前,在我們家鄉那個小地方里,基本上沒有遇到像我這樣“全面發展”的“人才”。可是上了大學,我就傻眼了。我終于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你有能耐的人多了去了。自己的這點小才華,因為沒有接受過專業培養,在人家面前簡直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真的。曾經一度,我甚至,拒絕參加任何才藝活動,自卑到了極點。關于畫畫的夢想就此作罷。
關于寫作
現在回頭想想,這么多年來,我唯一堅持下來的一件事情,就是寫作。
以前我不知到什么叫寫作,不就是寫寫字嘛,誰不會啊?
可是,有的人,還真就不會。
初中時,我的作文開始在班上“嶄露頭角”,導致語文老師特別喜歡我。每次作文課,必要把我的作文作為范文讀給全班同學聽,并要大家向我學習。心里那個驕傲呀。因此我也特別喜歡語文課。
那時候,有的同學嘀咕說,我之所以作文成績好,并不是文筆好,不過是字寫的漂亮罷了。嗨,說實話,那時候我也不知道為啥,就是一拿起筆就感覺如有神助,嘩啦嘩啦寫個沒完,完全沒有很多同學說的沒東西可寫的情況。但我隱隱感覺到,他們說的必是不對的。
后來我就發現了寫文章的真諦:文章寫得好,等于文筆好?屁咧。文章表達的是思想,文筆只不過是工具。好的文筆可以為文章增色,但充其量也只是工具的作用。好的文章即使是大白話,也不會掩蓋其光芒。至于那些說文章好是因為字寫的漂亮的,在互聯網無紙化的今天,只剩呵呵的份了。
讀大學和研究生時,那時候校內網(現在的人人網)很火,可以說我的很大一部分青春都放在上邊了。我在上邊表達我的思想,分享我的生活,瀏覽量竟是超過了5000+。而現在的人人網,正應了樸樹老師的那句歌詞:“如今這里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但我可以驕傲的說“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2016年3月,我開始經營自己的公眾號。主要就是寫一些自己的思想以及感興趣的東西。收到了一些粉絲的積極響應,他們說很喜歡我的風格,這鼓勵我繼續寫下去,也讓我由衷的熱愛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不需要非得經過所謂主流專家權威的認證,才可以發表觀點。我們是自由的。
8月,在一個自媒體大神的推薦下,我開始轉戰簡書。一來簡書,我就深深的愛上了這里。這里就是羅胖嘴里所說的“好的學習環境”吶。所謂“好的學習環境”既是能給你提供即時反饋的環境,簡書就是這樣的環境。這里流量巨大,你寫的文章投出去就會被很多人看到,會受到點贊、評論、關注、打賞,評論有好的有壞的。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文章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并提供給你即時反饋,這樣你就可以更加快速的成長。
剛到這里寫了三篇文章,就有一篇被推薦到了首頁熱門。也正是因為這篇文章,我被一位大咖約稿寫書評了。她給我免費寄書,我看完輸出書評。也許這也沒什么大不了。但于我而言,可是莫大的肯定與鼓勵。而且我可以免費看好多書,何樂而不為呢?為了不能辜負大咖的期望,每篇書評我都盡最大努力寫到最好。簡書也沒有辜負我的努力,前兩篇書評均上首頁熱門。閱讀量直逼20000+。也為了迅速吸引了一大批粉絲。這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
另外,簡書就像是萬人廣場,公眾號就像是自家小店。同樣一篇文章,放到簡書上與放到公眾號上,效果截然不同。簡書可以為你帶來更大的流量,如果文章寫得好,會進而吸引流量到自家小店做客,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關于閱讀
由于小時候環境限制,接觸的課外書幾乎沒有,我是到高中才開始閱讀課外書的。參加工作之前,我讀的都是文學類的書。基本上是按照這么個順序讀的,郭敬明、韓寒、周國平、王小波、三毛。參加工作后,我開始閱讀商業類的書籍。尤其在大咖約稿后,現在是保持每周一本的速度。
斷斷續續的閱讀,是有七八年的時間了。但是保持固定頻率持續閱讀,我才剛剛堅持了一個月。每周一本,其實可以更快。只不過為了寫好書評,我現在不太注重閱讀速度的提升。但就這一個月,就讓我深深的感覺到:閱讀,真的可以豐富你的世界。
我還有個夢想,就是環游世界。但是受制于現實因素,現階段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那我就訴諸于閱讀。它可以讓我不出屋門,便知世界。有句話說,“不讀書,走得再遠也只是個郵差。”是的,心里沒有積淀,再好的風景也只是走馬觀花、浮于眼皮罷了,你看不到更多、更深的東西。由此,我深深的愛上了閱讀。它拓寬了我生命的寬度與厚度。我感到生命變得明亮而五彩繽紛了。
關于試錯
年近而立,如今依然成家立室。有一份衣食無憂的工作。而最令我感到充實和驕傲的是:跌跌撞撞,這一路走來,我始終沒有停下尋找自己的腳步。這些過程遠不止上邊所說的唱歌、畫畫這么簡單。我學過軟件、學過日語、玩過吉他、玩過攝影、參加過商學院……一路試錯,我不曾后悔,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過程,才終于讓我找到了最最熱愛的事情:閱讀和寫作。在書海與文字里遨游,讓我有種找到自己存在價值的感覺。
在文章的最后,我要向這么多年來一直不斷尋覓、不斷努力的自己,由衷的說聲:彭小亮,你真棒!
PS:人生應該趁早把學費交了,趁年輕多嘗試多試錯,走點彎路又何妨!只要不忘初心,不斷堅持。總有一天,你也可以,找到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