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呵護的民間藝術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出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寶貴的民間藝術,它們猶如光輝燦爛星空中的一顆顆閃耀的明星照耀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象征的是無數(shù)代炎黃子孫的辛苦勞作和樸實的生活寫照,也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


在福建有一種古老的藝術形態(tài),它是古老的家傳記憶,它是精誠協(xié)作的最美體現(xiàn)。

霍童線獅

霍童線獅是一種傳統(tǒng)民俗文化,通過絲線控制獅子的動作和表情的一種藝術方式。線獅主要通過頭索、尾索及腮索拉動,使表演臺上的線獅坐立、蹲臥、擺首等,還能含球、吐球,加上燈光變幻、吐云噴火、打擊樂強弱等配合。

通過繩索操縱獅子表演各種動作,集文功、武功于一身,其表演有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二子)、五獅(一母四子)4種形式。線獅表演最早是沿途行進,邊走邊舞,后轉(zhuǎn)為固定臺表演 。經(jīng)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實踐性創(chuàng)造,能表演能表演坐立、蹲臥、蘇醒、伸展、呵欠、抓癢、搔首、舔毛、蟄伏、依偎、跳躍、奔竄、上柱、下地、鉆穴、出洞、登山、跳澗、越嶺、飛騰、回旋、翻滾、喘氣、顫栗、怒吼、咆哮等動態(tài),光是表現(xiàn)獅子戲球,就有尋球、追球、得球、踩球、咬球、爭球、搶球、抱球、拋球等動作。獅子所有的這些動態(tài)表演,全憑藝人們集體的操縱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實現(xiàn)。

如果你看過去年冬天那期播出的傳承者時,你一定會被他們的精湛技藝表演所折服。


在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一種技術精妙內(nèi)斂的藝術,方寸之間彰顯千里之勢,鬼斧神工而又獨樹一幟。

內(nèi)畫

內(nèi)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工藝,它的產(chǎn)生起源于畫鼻煙壺。內(nèi)畫的畫法是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zhì)的壺坯內(nèi),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面,格調(diào)典雅、筆觸精妙?,F(xiàn)代內(nèi)畫藝術源于京派,分為京、冀、魯、粵、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nèi)畫、規(guī)模最大、發(fā)展最快、影響最大,不久前已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冀派內(nèi)畫的發(fā)源地——河北衡水,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nèi)畫之鄉(xiāng)”。


在蒙古族民間流傳著一種兩弦樂器:圓潤、低回、婉轉(zhuǎn),相傳是一名牧人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頭、腿、尾所制,是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聲音。

馬頭琴

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其總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還產(chǎn)生了純器樂曲,諸如《海青拿天鵝》《白翎雀》等,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

到十八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及結(jié)構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馬頭琴琴體的革新,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不少民間說唱演奏家。

聽到最最多還是那首《賽馬》,遼闊的草原,萬馬奔騰,氣勢磅礴!


在廣州佛山有一種拳術,它立足實戰(zhàn),剛?cè)岵L靡全球,名揚中外!

詠春拳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tǒng)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wèi)系統(tǒng)系統(tǒng)、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tǒng)武術、更專注于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nèi)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diào)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墻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最喜歡的是還是葉問跟李小龍,李小龍的寸拳,截拳道,所向披靡,將功夫的境界發(fā)揮的極致!


在浙江桐鄉(xiāng)流傳著一種獨具水鄉(xiāng)風情的技藝,水天之間,繞竹翻轉(zhuǎn),是對神明的敬仰,也是對豐收的祈愿。

高桿船技

起源于明末清初, 以清代后期和民國時期為盛。 表演時間為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三日的蠶花水會,在桐鄉(xiāng)清河村雙廟渚、南松村富墩橋和含山等附近水面上表演。 高桿船由2只農(nóng)用木船并排綁扎,船面鋪滿木板; “桿”是一支較長的帶梢毛竹,以石臼為桿基, 用三支較粗的毛竹綁扎成三角支撐豎立。 表演時利用人的重力、毛竹天然的柔性與韌性, 使毛竹的上端自然彎曲90度與水面平行,形成類似于單杠的表演區(qū)域。 平伸出的毛竹又巧妙地將演出者的落地點引出船體而置身于水面之上, 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安全保障。


古老的歷史長河中傳來這樣一種聲音,似金戈鐵馬般鋒芒,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圓渾,非琴不是箏,初聽滿座驚!

由漢代琵琶衍變而來,其歷史悠久,音響富于特色。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王昆彌與漢通婚,在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為她做了一件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古代稱之為“秦琵琶”。長期以來,阮始終保持著古老的風格與形式,近幾十年來,阮的改革和演奏藝術發(fā)展的很快,有高音阮、中音阮、低音阮等多個聲部,而自成一族樂器。

琴身是一個呈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膠合而成。在面板上膠有縛弦和開有出音孔。弦軸有4個,除用普通弦軸外,也可用齒輪銅軸。琴弦使用絲弦、腸衣弦或金屬弦,阮上張四條琴弦。在這族樂器中,按尺寸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形制。中阮為中音樂器,音色恬靜、柔和、富有詩意,與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擔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動人的效果;擔任伴奏時,豐富的節(jié)奏變化能突出樂曲的特點,在樂隊中采用兩個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聲,會使彈撥樂器組的中音聲部更為豐滿。


凝聚幾千年的民族瑰寶,大氣磅礴,震撼心靈,代代相傳,卻不存在于筆墨之間。

侗族大歌

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qū)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jié)上,貴州侗族大歌一經(jīng)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jié)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于民間支聲復調(diào)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xiàn)。


一條包羅萬象的雄偉巨龍,曇花一現(xiàn),震撼人心,它是集百工于一身,神乎其技的傳世之作。

首飾龍

誕生在溫州的樂清等地,決不是偶然的,首先,溫州地處東南海濱,歷代漁民靠海捕魚為生。魚船是漁民的生命,離開了船,漁民就沒有一切,正因為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使他們對魚船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創(chuàng)造出這種特殊的龍燈,這正是海洋文化特征在民間燈采中的具體反映。其次,它和當?shù)氐墓に嚸佬g密切相關,名聞全國的樂清細紋刻紙,據(jù)說和龍燈上的“龍船花”有著血緣關系,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發(fā)展,并逐漸使剪紙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最后成為一門獨立的有區(qū)域特色的藝術。龍船燈,不僅僅是元宵節(jié)的絕妙燈彩,更是一件無比精巧的藝術品。首飾龍燈,作為明代的傳統(tǒng)燈采,流傳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它是溫州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吳越地區(qū)燈采的代表作,在全國也算一絕。


南宋時期,流傳著一種古老的絕技,袖里乾坤藏日月,變幻莫測顯神奇,它是華夏藝術之林的瑰寶。

古彩戲法

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自南宋以來杭州的瓦舍、街頭以及喜慶堂會都有演出。變戲法都遵循傳統(tǒng),一直穿大褂表演,表演前必須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蓋布里外讓觀眾看過。藝人講究“八字真言”,稱為“捆、綁、藏、掖、撕、攜、摘、解”。后臺做準備工作用捆起、綁好、埋藏、掖夾;前后使活時用撕爛、攜帶、摘下、解開。

這就是中國的魔術,真的是嘆為觀止。中國古彩戲法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戲法演員大都身穿著長袍,道具如魚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帶在身上;表演內(nèi)容按照中國漢族民俗,大都有慶賀吉祥之意,例如;吉慶有余,瓶升三戟(諧音平升三級)。


在蒙古草原的最北部,生活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們通曉萬物密語,靈魂與自然合一,他們用歌聲傳唱民族的史詩,用曲調(diào)書寫文化的堅守,他們是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文化活化石。

敖魯古雅

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三大直系,雅庫特系,其中的一個小部落,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yǎng)馴鹿的少數(shù)民族。

十年代以前,鄂溫克族獵民仍然保持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由樺樹張制成的尖頂型簡易房屋),以馴養(yǎng)馴鹿為生。如今,鄂溫克獵民的生活條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淳樸的民俗民風卻使終保留著。

這里是森林與草原的界線,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大草原在這里交匯,一邊是草原、河流,一邊是森林、山崗,空氣新鮮,野味十足,當?shù)厝税氘斦娴恼f"這地方絕對沒有污染,連蒼蠅、蚊子都是綠色食品"。


圣人于山西稷山,點農(nóng)耕文明篝火,先民以古樂祭祀,祈五谷豐登,熱情,壯闊,喜樂,它是中國社火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態(tài)。

稷山高臺花鼓

山西稷山高臺花鼓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鼓樂舞蹈,源遠流長。相傳遠古時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檣,開啟了漢族農(nóng)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來,人們沿用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豐登。由古代河東地區(qū)傳統(tǒng)的稷山花鼓發(fā)展演變的稷山高臺花鼓,賦予了這一傳統(tǒng)的漢族民間藝術新的生機。

在山西運城稷山縣,花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逢年過節(jié)、趕廟會、鬧紅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場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臺花鼓明清時已形成規(guī)模和體系,現(xiàn)以桐上花鼓、東蒲花鼓、稷山安福藝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看到那么多孩子用心賣力歡樂的在表演,真的感動到哭,這種群體藝術代表的才是世世代代的老百姓熱愛生活的表現(xiàn)。


它是源遠流長的千年古藝,刻木為人,外批紋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它是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

提線木偶

被贊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福建提線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 “嘉禮”、“加禮”,意即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福建地區(qū)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愿,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因此,泉州自古以來便稱提線木偶戲為“嘉禮”戲、“加禮”戲。此戲目前在福建地區(qū)仍然很興盛!福建泉州的提線木偶都保留得較為完好。


它是中華民間藝術的冠冕,一揮舞拂袖彈塵,一勾筆丹青畫卷,它似人非人,以假亂真的藝術特色,享有世界之最的美譽。

川北大木偶

川北木偶戲,始于漢,興于唐,到宋時就相當盛行了。南充地區(qū)的木偶戲有川北大木偶與京木偶,二者都是杖頭木偶,此外還有指戲木偶,即被單戲。京木偶較小,川北大木偶較大,京木偶與流行于其它地區(qū)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則風格別具,頗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且表演不受劇種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陰陽班)演出時,神貌無異。

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于民間家傳藝術,流行于四川一帶,風格細膩,富于神韻,技藝非凡,倍受世人數(shù)目。


它是歷史上驅(qū)邪避害的吉祥瑞物,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塊瑰寶,歷代相傳,長盛不衰。

廣東醒獅

醒獅在中國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有南獅和北獅之分,風格特點各有不同,南獅頭上扎有一直角,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又被稱為醒獅,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醒獅文化被廣大華僑帶到了世界各地。

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漢族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后,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qū)。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xiàn),起源于南??h。現(xiàn)流傳于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nèi)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qū)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jié)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有一種風靡大眾的木偶戲,它老少咸宜,雅俗共賞,起源于福建泉州一帶,發(fā)展,變遷成為獨特的櫻木偶動漫。

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已擺脫傳統(tǒng)”印象“的表現(xiàn)手法,而以和我們?nèi)粘I钕⑾⑾嚓P十分類似的“寫實式”、“社會化”表現(xiàn)。這種形式使得角色分類由原本的基本分類越分越多,終至今日模糊的情況。我們更可以發(fā)現(xiàn):霹靂布袋戲?qū)⑽覀兠總€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點、弱點的真實情況,也納入了其角色分演的緊密思維之中。因此,布袋戲角色在每個木偶的作為上或多或少產(chǎn)生了可批評點,一個角色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對某一個角色,有人可能會直接切入觀察,有人可能會橫向剖析角色,將一個角色擔綱的世俗命定,化成如現(xiàn)實一般的情、緣、恩、愁,這和我們現(xiàn)實生活人際關系可以說是非常的類似,故霹靂布袋戲能引人入勝也往往在於此。

以劇集的發(fā)展帶出故事主線情節(jié)然后發(fā)展出新角色,用特定角色的視角呈現(xiàn)出完整的故事脈絡,劇情上重點人物交叉劇情把主線劇情連接得連貫、通順起來。每一個單元、每一個系列都能獨立成章但是又相互呼應,原本劇情延伸自金光布袋戲云州大儒俠,但已完全脫出原有架構,主要以權謀斗智、人性刻畫等方面逐漸成為重點,天馬行空的時空設定、故事發(fā)展形成了霹靂的一大特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321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59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44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3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81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922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931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96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9,639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74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91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04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89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96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24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22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54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