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我寫了一篇短文,標題為《也許,簡書是斜杠青年的天下》,發布后不久,散文專題的副主編給我發來了留言,言說需要包容,我當時感覺慚愧極了。
巧的是前幾天外出經過報攤,買了一份新民晚報,里面有篇文章,盛贊斜杠青年,我仔細讀完之后,感想多多。
自從十年前,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提出了這個名詞后,意為不只打一份工,而是身兼數職,過著擁有多重職業的多元化生活的人,故得此名(Slash斜杠)——斜杠青年,這個新名詞新身份被全世界推崇起來,年輕人也以成為斜杠青年為榮,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弄潮兒。
作者盛贊的理由是社會已經發展至多元,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元,況且年輕人也不再滿足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由此約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開始了斜杠生涯。面對社會上對斜杠青年三心二意的批評,作者認為是“仕而優則學”。
而我想起我的一位常年擔任小學校長的老同學曾經和我談起現在的基礎教育,她并不主張孩子過多地增加課外補習去提速拔高,她認為對于少數真正學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這么去做,如果他本身也不反感的話。絕大部分的孩子如果能夠認真踏實地百分百掌握老師課堂教學的內容,則足矣。我深以為是。大部分孩子課堂并沒有都掌握好,課外隨意拔高,可能適得其反。
我由此聯想到猶如生活中的兩種消費觀念,若我和閨蜜擁有同樣多的錢,我通常會傾我所有買一件我認為最美最適合的衣服,無論是材質、式樣、顏色、做工或牌子都很上乘,顯得雋永而不過時,那么我可以穿它很多年;而閨蜜持反對意見,用你買一件的錢我可以買四件不同顏色、式樣的衣服,那樣多好,有不同風格,顯得時尚,不會一層不變。其實兩種觀念沒有對錯好壞之分。
回到斜杠青年,我之所以不推崇大部分人去做斜杠青年,是因為我認為斜杠青年大部分應該是學霸們的選擇,是真正學有余力的人,才能在各個不同的領域里杠來杠去。學霸是哪些人?學霸是怎么練成的?可不是什么讀幾本書、聽幾堂課就行的,學霸是別人刷機他刷題,別人看碟他看書,別人打怪升級談戀愛,他都用來讀書學習寫文章,就連去跑步游泳都能找人練練口語,路上聽聽英語呢!所以學霸們已經在經年累月的努力中養成了和普通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強大的學習能力,他們是真正學有余力的人,他們才有能力在不同領域都有出色表現。
我以前供職的企業也是美國500強,算是優秀企業,但還遠稱不上卓越(關于企業的優秀和卓越,可以參考《Good to Great》柯林斯著),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加入時,公司聘用條款中有一條我至今都記得:全職聘用時期不得參與任何兼職工作,包括工作以外時間。很多人不同意,覺得下班時間不影響啊,不久公司就開除了一位業余時間做安利產品的員工。可見企業對員工的專注,要求是很高的,連潛在時間成本都考慮到。直到幾年前我離開,公司的文化里仍是推崇專注的。
仔細想想,除了本職工作要做得足夠好,還要在新領域或行當里再創建樹,的確不是容易的事情,沒有極高效的學習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恐怕做不到,弄不好,兩邊都無法認真專注,就容易流入表面浮躁,應付完成的局面。畢竟生活中太多的雜事和誘惑,需要學習的也層出不窮,時常都應付不過來,還要擠出時間學習新知識,實踐新工作,也意味著可能是新市場或新業務模式,盡管很多新興的產業都與互聯網相關,很多工作可以在計算機終端完成,但總還是有很多諸如客戶關系、體驗需要離開計算機或手機,去和人完成的。
著名的日本最好吃壽司店大概是把專注做到了極致,它連壽司以外的菜品都不賣,按說以它的聲望增加一些其他菜品也不會降低水準,但小野二郎先生卻不這么干,他的專注被視作匠心和情懷。當然大眾還是需要麥當勞的,可話說麥當勞在全球那么成功,也沒見它賣牛肉面,我在其他國家也去過麥當勞,總體的差異都不大,可見它也算是專注的。
多元化企業也有相當成功的,但需要不斷剝離不良業務,增加成長性業務,這樣才能健康穩健地向上發展。所以真正成功的多元化企業也是屈指可數的。
個人更是如此,沒有足夠強大,還是先專注為好。年輕人都想成為斜杠青年,理想很美,但現實骨感,應該首先權衡。否則貪多嚼不爛,終是消化不了,自己也是受害。因此,我們為真正的斜杠青年鼓掌,也為只在本職工作中認真堅守的青年加油,你們也一樣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