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這個詞打動我了。作者松浦彌太郎,在這么小的事情上都能發現美,給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我想,他一定是個讓人如沐春風的人。
作者說:“日復一日什么都不思考,不去想,只是一味重復做著別人決定好的事,或者不得不去做的事,沒有比這更無聊、更累人的生活了。所以,我希望和昨日的自己比起來,今天的自己能有所不同。”
可以看出,這是被動循規蹈矩的生活,和主動有創造性的生活的區別。
1.約定是為了讓人開心
約定,字面的意義是一種承諾。那么這個承諾的目的,應該是對方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情。
如果從負面或者中性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束縛,至少也是一項任務。
但從正面的角度看,這件事應該是對對方有好處的。既然如此,何不做得好一點,主動一點,讓對方開心一點呢。
我在生活中是個很被動的人。但我又幾乎不拒絕別人,所以有些人還是會找我幫忙。
以前,我一概把這些“求助”視為一種負擔,所以嘴上答應了,內心卻想著“再拖一下,反正他也不好意思催我。”
結果,經常是覺得不能再拖了再去做,雖然對方也會表示感謝,可自己心里也不怎么舒服。
還有,經常有些工作是有時限的。有些是領導定的時限,有些是客戶要求的。這些約定,在時限內完成,當然很好。
可是,如果我們把完成這些約定看成一件讓別人開心的事,就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做的更好或更快,給對方一個驚喜,做得“超出對方的期待。”
如果你能經常這樣做,領導會把你當成得力助手,你有可能得到提拔;客戶會因為你做的大大超出他的期待,而傳播你的口碑,給你帶來更多的客源。
這樣一想,改變一個詞的定義,確實會讓生活更美好一些呢。
2.守護重要的小事
“每天去發現一件重要的小事。”
重要和小事,看起來是矛盾的。既然是小事,為什么又說它重要呢?
這里說的小事,是相對于工作任務之類的大事而言,但仔細想想,一天的大事反而是很有限的。而小事,多表現為一種機械的常規流程,比如幾點起床,去哪里吃飯,下班了定時回家……雖然很穩定,但也缺少新鮮感。
重要的小事,可以是突破這些常規的嘗試。比如明天早上,試試提前一個小時起床,感受在清晨的寧靜中讀書的氣氛。給久未聯系的朋友發個消息問候一下,看看他什么反應。做一件一直想做卻總是有些小阻礙而一直沒做的事……
這些小事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你內心深處想要做的,代表著你的個性,使你不會輕易被日常生活的洪流淹沒。它們是平靜的河水中泛起的令人興奮的小浪花。
3.普通日子里的驚喜
有時想想,節日只是給我們送禮帶來一個理由,但并不是說平時就不需要呀。
我收到禮物一般都是挺快樂的。有時有些相熟的病人給我帶來一些小禮物,我也會愉快地接受。有些做銷售的朋友,也會用這個方法,給別人帶來驚喜,以拉近和別人的關系。
象我們辦公室,只要有人出差,必定會帶一些當地的零食回來給同事們分享,這時辦公室里就洋溢著其樂融融的氣氛。
4.直視對方說話的魔力
這一點是來自原書,我自己比較有感觸的。
作者舉例說,如果他跟女兒說話而沒有看著對方的眼睛,女兒就會覺得爸爸并不重視這件事情,所以也不會去遵守。
我是個比較害羞的人,直視對方的眼睛會讓我感覺有壓力。但我在門診時,還是會盡量看著病人說話。因為我自己去看病時,如果醫生能看著我說話,我就會有受重視的感覺。
而且我發現,病人會很重視我跟他們說的話。如果我說的時候看著他們,而不是同時在忙手上的事,那他們就會更容易記住并且遵守。
有時候,我也喜歡觀察周圍聊天的人,如果我發現兩個人說話的時候,聽的人很專注地看著對方的,那他們一定聊的很開心。這方面,好象女生比男生做得更好。
有時候這一技巧也可以用來化解矛盾。就算雙方在爭論,如果看著對方的眼睛,就會產生一種奇妙的交流。
總之,對生活中的“理所當然”審視一下,就可以發現有些自己習慣的“理所當然”,看似是自己的個性所致,但完全可以試著改變一下,去體會新的感覺,新的聯系。
這樣,生活就不再枯燥乏味,因為你參與了它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