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年,自臘月初八就正式開始,直到來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才算真正結束。對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認為這天正是蒼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抬頭”。大地回春,萬物復蘇,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無論是走在鄉間集市,還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人都在排隊理發!為什么要理發呢?因為人們認為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龍抬頭的日子理發叫做“剃龍頭”,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云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這個習慣,堅持了二十余年,從無間斷, 今天中午趁著午休時間,放棄按時吃午飯,前往理發店,12點抵達,店內座無虛席,等了大約半個多小時,終于輪到,洗完頭發,找個位置坐下,又等待了大約十分鐘,終于安排了一位理發師,二十分鐘的剪發,麻利地完成任務,離開理發店,神清氣爽,此時已經13點半,雖然錯過了午餐,但是心情極好。
理發確實是調節心情的好辦法。曾看過一項研究,意大利心理學家萊森斯發現,通過理發過程中對頭皮的刺激以及在理發椅上的強迫性靜坐,會自然形成被動、安閑心態,以至于心跳、呼吸都慢下來,進而促使情緒好轉。
堅持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理發實際上也是內心的一種暗示,希望通過一項儀式來告別以往的種種不順,預示新的一年順利。自古以來就有削發明志、剪掉三千煩惱絲之說,也是這個意思。
《孝經》上曾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么二月二剪頭發的風俗從何說起。經考證,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來自于《遼中縣志》:“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云。”這是遼寧地區民國時的風俗,逐漸在北方流行。
還有一種說法,在“二月二”理發則是過去農忙,農民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得以輕松,而過年則要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算起,直到“二月二”才算結束。過了“二月二”,農民們就要忙著春播,于是趕緊剃頭理發,準備新的農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二月二”理發的傳統。
二月二,龍抬頭,好年景,春開頭。
祝愿一年都有精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