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天,當小編在芳村茶葉市場閑逛的時候,突然后邊喊住了我,深情地說:“不得了,不得了,有道靈光從你天靈蓋噴涌而出,你知道嗎?年紀輕輕,就有多情的嗅覺和敏感的味覺,簡直百年一見的評茶奇才啊,如果有一天,讓你打通任督二脈,這還不飛龍在天?!未來弘揚‘中國茶文化’的重任就要靠小兄弟你來完成了!我這本評茶真經是無價寶來的,我看與你有緣,決定忍痛割愛半價10元傳授給你啦。”
那勁爆的造型,夸張的語氣,小編腦海中瞬間閃過“招遠麥當勞”這五個大字!但是看著這位仁兄真誠而又堅定的眼神,我居然接過了這本秘籍!古舊的封面上只有4個字:《評茶真經》,而背面赫然寫著建議零售價:20元!一本古籍居然只收我十塊錢,想不到還有如此老實誠懇的商人,實在太超值了,小編熱淚盈眶地遞過10塊對著他說:老板!好人一生平安!。……
在若干年后,我一直感慨,感謝上天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夠得到如此蓋世秘籍,本想私藏了了,但是念及“評茶神功”后繼無人,又想到當年那位仁兄如此厚愛,終于決定拿出來與各位分享。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造孽!!)
小編經過了一輪修煉來看,這本《評茶真經》可謂深入淺出,既適合茶葉初學者,也能對資深茶友起到一定作用,或許想要突破瓶頸就要靠這部“神經”來指點迷津了。不管你現在對茶葉的了解有多少,學會如何評茶,永遠是成為牛人的必修課之一。
這套“評茶神功”據說糅合了上古“學院派”和“實踐派”的武功精髓,絕對是真正物超所值,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真經》分體用兩道,外功招式為體,內功心法為用。唯有內外兼修,方能剛柔并濟,無堅不摧,攻無不克。我們先來修煉《評茶真經》的第一卷:心法。
心法要與天地、道結合,像《葵花寶典》中的入門心法:“欲練神功,揮刀自宮”這么簡單粗暴明了的事是干不出來的,但是像麻辣跟烈酒之類會讓味覺和嗅覺鈍化的食物,還需揮淚告別了。
《評茶真經》心法口訣:
斂心誠意,飲時不言,心在當下。
理論奠基,客觀科學,分類評茶。
品而敢言,兼聽則明,去偽存真。
如切如磋,積量質變,中不逾矩。
第一重? 斂心誠意,飲時不言,心在當下。
釋法:
飲食男女,人之所大欲焉!眼耳 鼻舌身意,迷人心魂者多矣!
品茶,或為修心靜之功,或為享口舌之恬然。評茶,是為透過紛繁的外相看到本質,并最終體會到一道茶真正的魅力所在,何其難也!
佛經有八感之說,人之所以找不到最真正的自我,就是因為所見所聞等蒙蔽干擾,評茶,就是在安靜中去除某些次要因素的干擾,凝神靜氣,尋找最真的感覺,感悟食義的真諦。
古人常說“食不言”,今請諸君“飲不言”,試斂外馳之心神,內正意識,不言不語,心在當下,品茶之甘苦醇澀厚薄潤滑種種,方可知茶之生、茶之造、茶之存,然后能知茶中優劣及可取可棄之處。
用法:
孤高、寧靜,不被煩囂打擾,專注感受茶之色香味,在靈魂與身的交流中不斷體驗茶的優劣。每一次的沉迷,都將是一次長足的進步。
第二重? 理論奠基,客觀科學,分類評茶。
釋法:
評茶,雖有態度,但沒有理論支持亦無法練好內功。
不同茶類的審評方法各有不同,其關注要點也互有偏差,如何根據前人總結的經驗靈活運用,這是每一個評茶者最后都需要學習和掌握的。
掌握學習茶葉的知識同時,另一方面也要學習專業的審評用語,漢字的玄妙在于,每一個字都可以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較”“稍”“尚”“略”“且”這些詞匯,你區分開了嗎?
評茶最重要的是味覺與嗅覺,對于感覺的拿捏水準可見評茶者的內功水平。平時注意積累知識,審評時客觀地對滋味進行記錄,注意和別人交流,也要相對保有自己的立場,用科學的眼光,對不同類別的茶,用不同的標準進行評價。
用法:
茶學的基礎知識乃評茶的基本功,也是第二重心法要求的門檻。“內功”要深厚,沒有其他捷徑,只有經過大量訓練后,才會有靈敏的感覺。
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一套適合自己感覺的標準。每一個人的味覺閥值都并不一樣,同樣的味道,不同人身上的感受其實并不相同,只有在大家得到共識的標準前提下,審評術語才方顯價值。
第三重? 品而敢言,兼聽則明,去偽存真。
釋法:
盲評,是對樣品進行簡單標簽化,再進行感官審評。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評價造假,并去除其他干擾信息(例如品牌、宣傳語、或者其他心理暗示),不為自己預設立場,純粹地記錄下感官感受。有時候,雖然一樣的感受站在多方面不同的立場而產生的評價卻截然不同。
在盲評中,因為某些因素的影響,不同人生理反應方面可能會有一定差異,同樣的茶不同的人感覺也許會不一樣。勇敢說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不害怕出錯,傾聽旁人的看法,不斷琢磨,才有進步。
用法:
在評茶前,不為自己預設立場地進行盲品,不怕犯錯誤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覺,在互相交流中總結學習。
第四重? 如切如磋,積量質變,中不逾矩。
釋法: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又聞: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可知:巔峰之路,非積跬步不足以至矣!
走向高手的路很漫長,走向高手的路很寂寞……沒有哪一門神功是可以速成的,無論是“學院派”還是“實踐派”,都是需要時間的沉淀才能成就真正的高手,而“沉淀”,則需要我們反復琢磨,不斷尋根問底,去偽存真,才知其中究竟。
但我們知道,只有量變才有可能引起質變,最終能居于中而不逾矩。
用法:
作為心法最后一重,其實很簡單。把每一次評茶記錄下來,系統地進行總結整理。在不斷練習下,自然領悟評茶真諦。
心法篇暫時到此為止,不用多久你就可以練成神功,出師下山,所向披靡,萬人敬仰,成為絕世高手,奉為一代宗師,走上人生巔峰,是不是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敬請期待下一卷:內功篇。
(最后小編再次惡意賣萌)
小編連私藏床底,墊腳凳的失傳秘學都奉獻出來與大家分享了,各位就忍心不掃一下,不搜一下我們的公眾號“閱茶網”并且關注一下???就不能花一點時間,點擊右上角的圖標“發送給朋友”或“分享至朋友圈”轉發一下嗎???同時歡迎大家轉載,但是請體諒一下小編注明一下出處?小編在此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