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有一段時間,喜歡上了那種揭露社會黑暗,描述人性骯臟的影視作品和文學著作。似乎覺得那樣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完整的,可現在細細想來,,那樣的事件,那樣的描述又何嘗不是片面的,不真實的呢?你我的生活大多是平穩的,沒有波瀾的,日子在簡單的一閉一睜就過去了,你輕輕的來,輕輕地去,沒有帶來什么,也帶不去什么。在這世間走了一朝,遵循生老病死的鐵律,為了柴米油鹽奔波。生活尋常而有規律,又如何會有那些波瀾起伏,驚情迭起的冒險;各自為了生活疲走,又哪有那些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物質供給充足,也許能看見朱門酒肉臭,但路邊沒有凍死骨啊,憑自己的努力,不大富大貴,但吃飽穿暖,基本的生活需求還是可以保證的。所以為什么那時的我構造出一個丑陋的,沒有規則,壞人橫行,好人消失的社會呢?
? 無可否認,人性有它的劣根性和局限性,普遍情況下,在面臨公私問題二選一的情況下,有很少的人,能因為某些堅持或原則自發的避私選公,人類漫長的生存本能,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對自我的保護早已牢牢的刻進我們的骨子里(比如眨眼等許多下潛意識動作),然后是對家人的保護,對朋友的幫助,這樣慢慢的輻射出了一個小型的生存圈子。馬克思曾說:“國家是階級矛盾所萌發出來的造物”,它是為了制衡某些突然而起,靠之前的小型圈子無力抗衡,無力改變的事物或個體,而臨時組建的一個大型團體,它的存在是后天被動的,違背本能的,暫時性的。所以你不能要求這個短期的個體盡善盡美,或者存在某種延續這個個體,從中謀取私利的想法,團體的存在是為了讓其中的每個個體受益,而這種好處也許不是立竿見影的,不是人均平等的,不是能滿足你所有幻想的,但它絕對是公平的,全面性的,可期待的。但現在很多人給個人,社會綁上了十全十美的道德枷鎖,容不得一丁點錯誤。這是不是一種激進,或者是一種另類的否定呢?一種對完美社會的激進,過快的追求,過于理想化,乃至于讓人們對其產生一種夢幻感,從而將其當成天上宮闕,,可望而不可即,從而放棄對其的追逐,造成一種另類的否定。
? 人無完人,生活中也沒有大事,張家的孩子結婚了,李家的女兒出國了,今天的菜價漲了——生活本就是由無數的小事構成,和氣,質樸。最多的無非是些口角,爭執,無關生死,也就不分輕重,增點笑料,多些滋味,這不就是生活嗎?悲情的世界只是你我的幻想,一些片面,直觀的感受,世界是當下的,復雜的,一件事件的發生可能是多件事情的發酵、延展,看事情的角度也應該多些,多換位思考。少些妄想 ,看淡得失,也就沒有那么多的大起大落。還有就是遵循團體的規則,關心自己該關心的人,性子平和些,不浮躁安居樂業,只有安心的居住,樂意去工作,才能構建完美社會啊,而現在很多人總是弄錯因果,分不清順序,認為他不愛工作是因為社會,只有當你對社會釋放善意,打開窗戶,才能收到陽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