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名老中醫之路》這本書,國醫大師鄧鐵濤曾稱該書是一部20世紀當代名醫的“成才史”,是一部世界獨有的中醫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紀中醫傳奇文學。
不僅如此,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中醫進校園,傳承中醫必須從娃娃抓起的必要性。
主編《名老中醫之路》一書的張奇文老先生就說:“整理他們的成才經驗時,發現絕大多數名老中醫都是少年就開始涉足中醫。我認識到,中醫培養要從少年抓起,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中醫后繼乏人和從業人員素質下降的局面。”
張奇文10歲學醫,背書切藥,深知練好“童子功”的道理。所以他后來一手創立了中醫少年班,這些學生畢業后大都從事中醫藥相關領域工作,其中很多已是名醫、學科帶頭人、領軍人物、單位骨干。
他的創舉當時被稱為中醫藥教育改革的一枝迎春花,如今更是證明了“中醫進校園,從娃娃抓起”對改善我國中醫人才匱乏局面,從而振興中醫的重要貢獻。
據國家級名中醫張勇介紹,“上世紀80年代全國共有國家級名老中醫5000多名,到了現在,只剩下了不到700名。”而下一代的中醫人在西化模式的影響下,對中醫的自信明顯大打折扣,畢業后甚至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合格的西醫,一個誤人的中醫。
中醫的振興不是哪一代人能夠完成的,如果我們后繼無人,培養出來的都是自我否定派,把中醫搞淡化了、西化了,是沒有出路的。任何一個學科都是在自身基礎上發展創新的,其他學科只能是為我們的發展起到補充催化作用。
現如今的孩子們,幾乎從一出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西醫,而對我們的中醫藥的認知則少之又少,最深的印象或許就是中藥很苦,對中醫藥文化了解的也比較少。接觸少就很難說對中醫能提起興趣和信任感。所以興趣和文化傳承需要從小培養,這樣才有助于破解中醫藥人才缺失的困局。
也是鑒于此,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曾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要堅持中西醫并重,落實中醫藥與西醫藥的平等地位。其中還提出要“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
后來發布的《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也同樣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間健全中醫藥終身教育體系。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
而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北京、浙江、河北、廣東等已紛紛出臺文件,安徽、山東、上海等地也都有相應的部署措施……以期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下一點一滴地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魅力,達到啟蒙的作用。進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有人涌入中醫行列。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維護好自我健康。
我們知道,隨著當前很多疾病的年輕化,以及百姓健康意識的逐漸提升,把中醫“治未病”理念從小灌輸給孩子們,指引他們走上正確的生活道路,防范慢性病,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已是不可疏忽的重大使命。
我國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在3億左右,其中65歲以下人群慢性病負擔占50%。我國城市和農村因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慢性病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
另據國際自我保健基金會組織編著的《中國自我保健藍皮書(2015-2016)》顯示,從2003年到2013年這10年間,中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增長了一倍。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慢性病的“年輕化”。
華東醫院心臟外科的青年醫生陳龍在給年輕白領上科普課時給出了一組數據:10年前,20~40歲人群的高血壓發病率為14.36%,如今已增長到17.66%。
很多疾病都與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缺少運動、熬夜等有密切的聯系。陳龍說,很多疾病的預防,“事前說”遠比“事后救”更加有效。
2017年2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曾發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這是首次以國務院名義印發的慢性病防治規劃。其中明確指出,發揮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優勢和作用。針對中醫藥具有優勢的慢性病病種,總結形成慢性病中醫健康干預方案并推廣應用。
兒時一點點微妙的影響,都能引起整個一生的蝴蝶效應。如若我們從小將中醫藥文化深植孩子們的骨髓,那他們長大后就斷然不會蹂躪自己的健康,進而也會影響父母親朋,也在別人身上創造蝴蝶效應。
從事中醫藥工作30余年的王祥生就深知中醫給市民生活所帶來的改變。他坦言,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必須從娃娃抓起!這樣才能產生最根本、最深遠的真實效應。
“現在很多孩子喜歡吃一些不健康的食品,以及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導致身體健康情況偏差經常生病。”王祥生說,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通過接觸中醫文化知識,讓每一個孩子從小明白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從小懂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使全民身體素質從小就強壯起來,才有助于實現真正的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