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冥想堅持得很好。
一方面是因為開始“每日正念”的課程,每天十多分鐘,一段講解加一個小練習(xí),很容易堅持。另一方面,“如果倆娃都睡了,就去洗漱然后冥想”的執(zhí)行意圖已慢慢成為習(xí)慣,或者一個必須的睡前儀式。
至于為什么報了兩個看似并不太需要的課程,最首要的原因也是出于好奇。都說好奇心害死貓,我這是好奇心損錢包......
每日正念(Mindfulness Daily, MD)的兩位導(dǎo)師就是我上正念覺知(Power of Awareness, POA)課程的Jack Kornfield與Tara Brach. 看了大綱,40天MD的內(nèi)容與七周POA的很相似,本覺得沒必要再花錢。但是又很好奇每天一段的內(nèi)容,兩位老師會怎么講。
素不喜歡這種以退費為誘餌,吸引人在朋友圈做廣告的運營方式。但是很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堅持40天去做練習(xí)。結(jié)果一開始就深深愛上了,一發(fā)不可收。
帶動了幾位朋友一起學(xué)習(xí)。每天讀大家的感悟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即便針對同樣的內(nèi)容,每個人的關(guān)注點也各不相同。真是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Coach Lily的課是關(guān)于職場進化與自我認知。混學(xué)術(shù)圈的,在職場本沒有太多困惑;自我認知也是我很感興趣和有一定理解的領(lǐng)域,似乎也沒必要再去專門聽課和學(xué)習(xí)。然而,對于這個我一直想系統(tǒng)整理的主題,始終沒有特別成熟的思路。所以again,很想看看Lily怎么講。
現(xiàn)在關(guān)注的焦點,不在獲取多少新知識,而在知識背后的體系與邏輯框架。琢磨這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2、此消彼長的寫作與睡眠。
因為沒怎么寫東西,本周基本沒有超過十二點睡覺。權(quán)衡之下,還是睡眠比較重要,只能找其他時間來寫作了。基于和一些群友的討論,有些東西可以寫一寫。開了幾個題目放在那,有時間就寫幾筆。
我本是一個需要大塊時間才能寫作的人。動筆之前需要預(yù)熱很久,寫得又慢,沒有大塊時間根本沒法寫。但是時間的壓力驅(qū)使我去找其他改善的方法。比如,有想法時立刻開一個文檔,把腦海里出現(xiàn)的題目和要點記下來。其他沒法寫的碎片時間,其實都可以用來構(gòu)思框架、素材和措辭。
架子搭完后,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一次寫完,可以像寫論文一樣,分批填寫標題下面的闡述。時間充裕的話就寫上一個大標題,沒時間就寫一個小標題。這樣慢慢也能把一篇文章利用零碎時間湊出來。之后再找一個專門的時間修改與潤色。
3、每日工作清單執(zhí)行得不錯。
與一些朋友討論了“執(zhí)行意圖”這個概念,獲得很多啟發(fā)與靈感。又可以寫一篇。下周再接再勵。
4、找到屬于自己的正念時間。
在紛繁忙碌的現(xiàn)代社會里,時刻保持正念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最好能每周抽出固定一天作為自己的正念日,帶著意識與覺知去做一些日常的,或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打掃、煮飯、散步、讀書。
作為全職工作的倆娃媽,擁有這樣的正念日是很奢侈的。因此我想,可以變通一下,在一些日常小事當中,刻意地練習(xí)正念。比如,每天接送兒子上下學(xué)的路上,周日上午給女兒做輔食的過程中,每晚沖涼時,等等。
用好這些時間,也會覺得是fully與自己待在一起的。即便有時是在為其他人做事。
(2017.02.25 by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