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到金錢消費觀,這篇小文有三個月了,該收尾了。
#場景一
SAM拿出好幾條新毛巾,“這是我在必要上買的,拿去用!”
我的第一反應是,每次你在外面洗澡,都買新毛巾,毛巾質量也都不錯,家里的毛巾都堆成山了,還買毛巾!我說,:“家里毛巾有好多呢”,
“那些不好,這個好。”
“那你留著用吧,我還得消化家里的那些。”
事后,反思這件事情。我們的消費觀念有本質性差異:我是~能用就行,他是~非好不用。
事后,反思我的回應。他想和我一起分享他認為是好的東西,可是我認為是浪費而回絕了。他可能會因此生出潛臺詞:你沒有需求、沒有必要擁有更好的。
事后,反思我的消費性格。是不是也可能存在這個不為己察的潛臺詞:我不配擁有最好的?
他向我發出的一次很好的善意流動,讓我本能地回絕了。我想,下次~不會。
#場景二
搬到這邊,買了些家居用品,在國商打折、在網上打折買的。還下了從來沒用過的拼多多,跟著一起瘋狂一氣。
昨天,我才鋪上買了幾個月的新床單。規則的圖案不是我喜歡的,雖然標簽是100%純棉,但是質地和之前購置的床品完全不能同日而語。鋪上的一瞬間,心理活動竟然是:“什么時候能壞呀”,想迫不及待地找個理由淘汰掉。
在拼多多買的棉拖,6元一雙,穿上不到10分鐘就脫了,擺在那里端詳幾天,狠狠心扔了。我十分好奇,一雙低質的鞋,竟然能在短短10分鐘內,讓我這從來不出汗的 腳生出涼汗!我也十分好奇,外觀漂亮,生產時一道工序都不會少,可是劣質產品比照優質產品到底差了什么呢?
現在,反思這些購買。撿便宜的心理是有的:怎么不是用,能用就行唄。但對于這些不喜歡或者低質的東西,扔了就造成實質性的浪費,不扔也是造成了心理垃圾。
現在想想,如果每次購買都是優質的,透著愛不釋手的喜歡和精致。身邊無處不在的都是這種喜歡,他們雖然是物件,但無不是在隨處滋養著我呢?
#場景三
剛出手機、筆記本家用投影儀時,拿下;隨身打印機,和手機互聯,隨時隨地打印照片的,拿下;手機外掛鏡頭,微距的、廣角的,拿下;小音箱、小耳麥,出新了就蠢蠢欲動,拿下;......。
洗臉巾一次性、擦碗巾一次性、拖地巾一次性、水漏兒網zai一次性......。一次性洗臉巾、廚房用巾,每天把一塊小巾充分利用的過程,就是清潔衛生間、廚房的全過程。
現在,反思這些購買。我的消費習慣有一條:嘗新。所有新鮮的都好奇,都想拿下,基本也都拿下。
這個消費習慣,也造成很多浪費和閑置。這個習慣基于一個心理:體驗式生活。所以,即便造成浪費和閑置,也是可接受的。畢竟,也給我帶來了滿心歡喜。
#場景四
我喜歡把錢花在旅游上,尤其是體驗式酒店。這些酒店一宿在2000開上,3000以下的段位,都是我可以接受的。大多住一到兩宿就走。所以,每次外出都會有高價格的酒店入住經歷,這些成為我最難忘的。我認為,最高逼格的酒店就是富人聚集區,就是最人文關懷的地方。每次一進一出,很有起伏。即便這樣,也要大大方方地像富人一樣入住。
超級設計感的酒店建筑、大堂、花園,超級文明的服務~與你的感受無縫對接;超級新穎的酒店主題活動設計;超級高品的自助早餐......。好的入住體驗,會讓我把緊張的旅游行程~肆意消耗在酒店里。
#場景五
對于穿衣打扮,我很不用心。可能天性不在這兒。沒有過高要求。據說,宋美齡從來沒讓丈夫看到過卸妝后的樣子。那是何等的精致和高標準嚴要求。我很欽佩那樣的生活品質,簡直是一絲不茍的打理自己。我不擅長,只有仰望的份兒。
所以,我不喜歡逛商場,也基本不逛美妝。連續幾個月不買衣物,都屬正常。但是,遇到心情好時,只去那么幾家店買衣服。心理活動:平時不買,遇到好的就犒賞自己吧。所以,一買就是小1萬,而且從來不會空手回來。商家準準就喜歡我這個類型。
買服裝很少看品牌,只看樣式,也多有體驗不同風格。但是,不是自己風格的,也基本都束之高閣了。總是穿著和自己搭調的那些衣服。所以,衣服也是堆了一堆,不喜歡的不舍得扔,有的還剪掉標簽,造成了心理負擔。
上班時,小女們一天一身,讓我還是心有壓力,那么多衣服,那么勤換,不是我的風格我的節奏。所以,一買就小1萬,也是迎合了單位心理。現在居家,超級放松,按照自己的風格和節奏來~就是無需添置新衣物。對逛街更興致寡淡了。
#場景六
如果有想要的物件兒,但在價格上,異常超出自己可接受范圍的。就喊上SAM,一喊他,就準準拿下。所以,我的一些高端物件兒,基本都是他買給我的。
#場景七
4年前,有一天,我發現同事每月用信用額度消費,幾乎全部流動資金都用來理財了。對于還沒有理財意識的我,這個對人家再正常不過的平常態~卻狠狠地震撼到我了,可以說,我倆同時被震撼到了,他看我也像看一個外星人兒。那時,我的錢是不經打理的。
于是,從那以后,我雖不像他們做到那么絕對,但也開始把手里的錢,聽從理財經理的建議,規整好。也開始欣喜若狂地大手大腳花這筆利息,好像是大風刮來的錢。
后來,我就總跟著他,做“班車”,他買狗糧時,會綜合評價、分析對比幾個APP的幾家網站,拿下的就是最優惠、最好的,每年他買多少,我買多少,他買什么我買什么,無條件信服、無條件跟班兒。一出手,就是全年還有余的計量。這些事情,我實在不擅長,耐不下心來優中選優,所以就采取跟班兒策略。
#場景八
去年,單位福利2000元,網上購物。我的購物心理是,這又是大風刮來的,看一下購物選擇里,有哪些是沒體驗過的,好奇心作怪,就拿下,結果,給一個必需品電飯鍋只留下不到400元的額度。這下好,現在,看著這個電飯鍋和那個床單一個效果,就期待著它啥時候能壞,被淘汰。
當時,同事用這2000元只買了兩個大件兒,其中,也有一個電飯鍋,1000開上的。我現在,又置辦了一個新的1000開上的電飯鍋。這也是該反思的一個消費行為和心理。
#場景九
各種美容卡、按摩卡呀一堆堆的,隨著我審計項目征戰的地點,這些卡零落各地。我想要的是午睡,這些地方就是摸摸覺覺的地方。這些卡,現在成為我的負擔,現在的我一點兒心思都沒有去消化掉。我就激發著姐在這方面的各種需求,一一攻破,挨個打掃。
如果現在還是當時態,我還會如此,所以原先的自己也無可厚非。但以后,這個方面肯定會因為實際需求的降低,而趨于理性消費。
#場景十
去澳大利亞,見到什么都覺得貴,都不舍得買。其實,如果在國內早都大手大腳的拿下了的東西,可是換個幣種就像換個人兒一樣,仔細地不行!結果,最后一天在機場,還剩了很多很多澳元。我給SAM電話,他告訴我全花掉。這是個難事兒,我一下子整不會了。人真的是這樣,一下子有這些錢砸到你面前,你發現不會玩了。我最后滿足猴迷桃兒一切愿望,胡亂買一氣,結果還是剩下很多澳元。
最可笑的是,這些澳元被不經打理的我,不知道隨意放到哪里去了。我想要布置錢幣墻,需要各國的貨幣,我翻箱倒柜也沒找到之前去尼泊爾、不丹、澳大利亞、新加坡的錢。這就是一個不經省察的混亂人生,哈哈!
#場景十一
這兩天,決定花些精力打理保險。發現,之前的保險合同找不到了,內容是什么也不知道。當時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求什么,買保險能滿足什么需求,反正就是被動加盲目地連年交錢,一交就是8年。
這是大事兒,我的策略是前期跟班兒,后期搞明白,獨立、自行決策。同事做了將近半年的跟蹤,到了一個最佳時機,520,我和保險經理一頓溝通。理清三大主線是我想要的,能滿足我需求的,當天拿下。
這些茲事體大的事兒,以后要盡可量明白的來。
幾點思考:
1、錢是什么?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我沒有梳理過自己的消費觀念,隨意隨性的消費行為,使錢沒有發揮最大價值,沒有發揮最好的效能:好東西舍不得花錢;無品的東西又大手大腳拿下。原先的消費行為完全處于無意識狀態。所以,當下的梳理相當必要。錢花到刀刃兒上,不緊著、不散著,都在自己理性的管控下。
2、人有消費習慣,消費習慣背后是消費性格,消費性格背后是消費心理。我的消費心理是“體驗式人生下的體驗式消費;我的消費性格是:不算計、不計較、不整理;我的消費習慣是:從不愛逛街,只要逛了,必有收獲,手松任性。從上面的場景,時而窮人思維、時而富人思維,不太穩定。如果消費看成是色系頻譜,我的色系頻譜寬且不聚色。
既然梳理了,就升維一下哈。消費心理體驗式消費基礎上,增加一項,品質消費;消費性格增加一項:打理消費;消費習慣增加一項:唯有心動。
3、逐漸淘汰那些不喜歡的,而且絕不手軟!輕易不出手,出手就往滋養品質的方向走!和品牌無關、和價格無關,和感覺和品質至上相關!品質是有設計感、追求細節,用時間和精力打磨出來的,讓你看到他的第一個直覺就是相通的。買一件兒,是一件兒。件件兒珍藏版!減少購買,減少物品堆積,讓周圍的任何一個物件兒,都透著濃濃的喜歡,洋溢著用心的精致。
馬上就行動:
4、管理好現有的,才會有更多源源不斷的可能性。于是,全面而完整的整理自己的資產信息,整理完了,心理好舒暢!
5、擺設一個財位!招財貓是必不可少的。沒從網上購買,我想要的是第一眼就對眼兒的感覺。于是,專門來到一家招財貓專營店。第一眼,就在諸多貓中看到他,而且是“唯獨是他”的堅決。相比其他的貓,憨態可掬的腦袋輕微上揚,面目表情可以傳神一樣,透著富和貴!我又滿屋子走了一圈兒、兩圈兒,最后無可厚非的還是他。“拿個新的吧”,可是店老板再翻找的哪一個也不像這個有感覺。于是,就還是他了。
等我走到門口,發現有一組遺漏下來沒有看到的招財貓,做工簡直是太品質優雅了。店老板說,這是日本進口的,價格也偏高。這組貓,讓我又退了回來,把他倆放到一起,好頓遲疑。此時此刻,品質和喜歡竟然在左右手!真是難分高下。店里沒有其他人,我索性掉進來了,看看左、再看看右,然后離開我的視野,再進入到第一感覺里,實在難分高下。最后,我相信了自己的第一直覺,還是第一個選項,戀戀不舍的離開了。
現在這個招財貓就在我的班臺上,每天笑盈盈地朝向我,看到他就摸摸頭互動一下,有了零散錢幣就叮當叮當透進去。現在已經毫無掙扎感的,覺得我的選擇是對的,因為,我實在是太喜歡他了。
6、每天記錄消費清單,月復盤。已經實施三個月,效果還不錯。記得,剛成家時,也記過一陣兒,可是,覺得記錄完了有不敢花錢的約束感,于是,就放棄了。現在,完全沒有那個感覺,因為把自己當下消費觀念理清了,就減少了太多的糾結,降低太多的盲動。
從原先的無意識態,理順到有現在處不的意識框架;從飄散零落的資產資金信息到現在清晰了然。現在,每個小鋼镚兒都有了自己的去處,這是對錢的尊重,這是新的改變。沒成為富人之前,先學習富人思維、富人習慣,然后就是神奇宇宙法則的事兒了。
梳理完一項輕松一項,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