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顆自卑的種子,或深或淺。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校門之后,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相聚在一起,難免碰到各方面都優于自己的所謂的全才,自卑之感油然而生;再加上與經歷相對豐富的學長學姐交流之后,內心便更加妄自菲薄。這種心理現象在各大高校中屢見不鮮,其中不乏211、985院校的學生。這也難怪耳邊經常想起“誰誰誰好厲害”這樣的感慨。
如今,我是一名大三的學生,伴隨著經歷的不斷豐富,也慢慢看清了這種心理活動背后的東西。其實,很多人并非如我們從表面上看到的那樣光彩奪目。不管你承認與否,人總是習慣在別人面前不由自主地展現最美好的自己,甚至有些夸大自己的經歷。因此,對一個人做出的評價必須是辯證統一的,有優點必然有缺點,不可一味放大別人的優點,更不能一直忽視自己的優點,將自己對比得一無是處。這就涉及到姜老師上課提到的“自我接納”。自我接納就是要學會與真正的自己相處,坦坦蕩蕩地承認自己的優點,也坦然接納自己的不足之處。
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后該怎么做呢?我想應該有選擇地加以改善。世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圣人或全才,不足也是伴隨著個人經歷的不斷豐富和視野的不斷開闊而漸進性地出現的,不足是沒有一個限度的,如果不加選擇亂投一氣,今天想在這方面完善自己明天想在另一個領域突破自己,必然會使自己迷失方向。有選擇有側重點地提高自己,能使自己明確前行的方向,使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