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以上兩句說明了工具的重要性。而對于伏案寫作的文學家來說需要什么工具呢?以前需要毛筆,鋼筆,后來需要打字機,現在需要電腦。
文學大家林語堂中英文造詣均臻上乘,像我們熟悉的他的多數著作,譬如《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蘇東坡傳》等著作都是用英文寫成的。他用英文打字機寫作時感覺方便快捷,而用中文創作時,卻苦于沒有實用的中文打字機只能手寫,效率低下,于是他下決心設計制造一臺中文打字機,以造福諸多中文作家。經歷了幾番實驗,耗費無數,采用了林語堂自己創造的“上下行檢字法”做鍵盤字碼,制造出“明快中文打字機”,取明易快捷之意。打字機共64鍵,每字三鍵,每分鐘最快能輸入50個字,無須記憶字位字碼不用訓練就能上手,他的作家朋友試用后無不贊不絕口,都盼早日量產,不過因國內戰亂且造價高昂,未能大量生產。
當代最著名的文學家——王小波,寫出了《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代表作,有人評價他做作品凝結了對我們生活中所有的荒謬與苦難做出了最徹底的反諷,他的文學成就毋庸多言。但他的計算機水平也是非常厲害,他的作品都是他用自己的寫的中文輸入法和編輯器寫出來的。知乎上王小波的外甥寫了一篇文章來介紹他的計算機水平,說他是匯編高手,編寫了DOS下可以輸入4聲拼音的漢字輸入法,速度和盲打英文差不多。后來windows系統普及開來,他又把輸入法移植到windows系統,除了文字輸入,還做了類似后來多媒體時代的電子書的一些嘗試。
舉凡技術的進步必帶來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必帶來人力的釋放,人力的釋放必促使人類關注之前忽略的地方。正是中文輸入的迫切感讓林語堂關注了漢字檢字法,編纂了他自認為的巔峰之作——《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正是計算機思維的鍛煉讓王小波的文章有了對現實的理性認識,明辨反思,鍛造了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文人秉持匠心,一令自己興趣盎然,二令自己效率提升,三令自己思維專注,四令自己言之有物,如此才能妙筆生花,下筆有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與人相互成就,持匠心足矣,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