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科生,都說文史不分家,但是我跟歷史的緣分卻來得太遲。最早知道歷史這個名詞是在初中,因為它不是必考科目,所以有了另外一個名字“雜科”,因此語文老師也可以兼職歷史教學。第一次坐在煥然一新的課室里,我很想把每一科都學好,但是就公元前和公元后的計算,我費了好大勁也沒能學會。所以初一歷史老師教給我的,除了記住“公元”“北京人”等幾個名詞以及人類從猿猴進化的知識外再無所得。聽姐姐說她有個同學字寫得相當好,就是利用史地生課堂練成的,整本書密密麻麻都是他的字,好家伙,得照搬了,于是初中史地生留給我的就是無數只 “小虱子”。
高中后,生物與地理給我的震撼非同小可,就像從未接觸這些科目一樣充滿好奇與新鮮。關于地球的遼闊,星空的浩瀚,首次感受到自己如此微乎其微;關于生命的誕生和繁衍,物種的進化和滅絕,無不刺激著我這顆無知的靈魂。但是歷史,我還是沒能與之結緣,只是作為其中的一門學科,索然無味的死記硬背著歷朝歷代的大事件。讓我記憶猶新的只是歷史老師,一個身材微胖、皮膚白皙、頭發短短,來自韓師的一個大姐姐,她瞄幾眼教科書,就能將簡短的幾段文字延伸出一場場戰役來。她曾坐在凳子上娓娓而談洪秀全發起的農民起義,在全國掀起了革命的熱潮,可是我對戰爭不感冒,打打殺殺不是我喜歡的場面。后來為了跳進中文系的門檻,我也沒有選擇歷史這塊跳板,只是隨波逐流選擇了政治,至今都不感冒的國家大事,我試圖熱情似火的撲向它,可它卻如一股熊熊烈火,灼傷了我的豪情,看來喜好的確是不能勉強。
后來,就再沒有接觸過歷史類書籍,以閱讀小說為主,感受著人情世故、風花雪月、百態人生。工作后,讀了一本厚厚的《官場現形記》,開始了解古時官場的歪風邪氣,領會了“徇私枉法”、 “中飽私囊”的真正意義。那些我永遠無法涉及的場面,在書中、在虛幻的眼前鮮活地演繹著,從此,我就漸漸關注一些朝代的國家大事,斷斷續續看過一些歷史書籍、記錄影片,才發現自己曾經錯過了歷史,錯過了無數個轟轟烈烈的故事。當初沒有選擇歷史這塊跳板,那是因為在此之前,我從未好好看過一本歷史書籍,不知歷史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過去的幾千年有多少天之驕子在呼風喚雨,多少無辜冤魂在歷史長河中悲歌啜泣,教科書上的歷史是一幕幕死氣沉沉的戰役,而真正的歷史是扼腕長嘆、痛徹心扉、歡歌笑語、揚眉吐氣…….歷史是有靈魂的,它不在課堂上,它在塵封已久的書海里。
12年讀了一部當年明月的作品《明朝那些事》,作者以一種幽默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的歷史,共六本,是我第一個完整閱讀完的朝代。也不知耗了多長時間,現在憶起,居然也忘了十之八九了,竟說不出整個明朝的興衰。從朱元璋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到亡國之君朱由儉為止,細枝末節已無從說起,只知身在其中,曾經享受著閱讀時內心的小波動以及耐著性子閱過一場場長篇累牘的戰役,迎來最后或喜或悲的結局。看完全冊,在一篇《風雨之夜》中提到過張居正和高拱的名字,在一次應聘考場中,引用過政治家王守仁的輝煌事跡。最后引用《紅樓夢》中的一句話來作為總結:“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到頭來只為他人作嫁衣裳。”還以為只是自己能想到這一句來總結整個明朝,卻不知霞妹也引用了這句來總結《唐史并不如煙》,看來歷朝歷代大同小異,閱讀史書,殊人同感。
接下來就要詳述霞妹給我推薦的《唐史并不如煙》,為了感激她一大早給我翻箱倒柜找書的情誼,我也得好好的把這個朝代讀完。這部唐史共有七本,剛到手并沒有讓我產生很大的閱讀欲,歷史是嚴肅的,作者卻采用了“如煙”二字,這是彩色的、膚淺的詞組。作者名字“曲昌春”也毫無吸引力,似乎不知哪里冒出來的灰頭土臉又沒真知灼見的糟老頭,若不是霞妹多次提起,此書擱書架上,估計就會被我錯過了。
第一部《大唐開國》,看了許久,主要是因為對本部提及的人物以及整個唐朝還沒有投入感情,就如電視劇的第一集,或者剛搬到隔壁的鄰居。以前在電視劇《隋唐演義》里知道隋煬帝是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常常飲酒作樂、不務國事,還面目猙獰、衣衫不整,一點都沒有一國之君的風度。事實上隋朝的滅亡也并非完全如此,而是他屢發戰爭、窮奢極欲,才引起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才給了謹小慎微的唐太祖李淵千載難逢的機會,否則,就是排隊等一輩子也輪不到這個異姓呀。?
李淵三子都是能征善戰之人,李世民尤為英勇神武,先后擊敗自立為王的王世充和竇建德,從此,大唐王朝穩固如山。李淵雖是大唐開國皇帝,但是要是沒有李世民的助力,估計也難成大業,人說三十而立,在李淵這里恐怕要推后二十年了。我對李淵沒有多大感情,他一成為主角就是五十多歲的老爺子了,但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把握機遇的大局觀不得不讓我佩服。隨著風云人物推波助瀾,戰爭愈演愈烈,李世民的名字和身影頻繁在書中出現,我便深深被其吸引。這位男子跨上戰馬是個驍勇善戰的英雄,脫下戰袍是龍鳳之姿,拿起書本是才高八斗的詩人,登上皇位是個非凡的政治家。如果說他的一生有污點,那就是血腥的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搶奪皇太子之位,逼退父皇,奪得皇帝寶座。可是一山豈容二虎,不是李世民死就是李承乾和李元吉亡,皇權之爭無親情,讀史一定要表示理解,可是這個場面太血腥太殘酷,還是現場直播,對后世之人的刺激不可謂小。
諸多因素推著歷史在變幻莫測中前行,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生有三子,如果太子李承乾不那么不思進取,李泰不那么心機深重,太子之位就不會落在優柔寡斷的李治頭上,也就沒有武則天后來的什么事了。李治登上帝位,若不是王皇后膝下無子,蕭淑妃盛寵并為李治產下一兒二女,就不會有王皇后想聯合武則天一起對付蕭淑妃的念頭,也不會有武則天后來的什么事。然而僅僅是假設而已,一切的貌似巧合都注定了歷史上必須存在一個女皇帝,使歷史更光輝燦爛、高深莫測。
三從四德、相夫教子都是用來形容古代女子的優秀品行的,可是武則天打破了歷史的陳規,沖破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束縛,一路上處心積慮、磕磕絆絆,從一個商人的女兒嫁入皇宮,成為李世民眾多佳麗中的一個極其卑微的小才人開始。不幸的是李世民根本不喜歡這個性格剛硬的女子,這就注定李世民百年之后,她不得不入住尼姑庵的悲慘命運了,因為她膝下無子。可是,上天垂青于她,李治早已對父皇這個小妾動了私心,所以才有王皇后為武則天重新回宮牽線搭橋的后續。唐朝人思想開明到什么程度呢?兒子可以大張旗鼓的迎娶父親的妻子,父親也可以明目張膽的搶奪兒子的媳婦,比如后文將要談到的赫赫有名的李隆基,將“長得君王帶笑看”的兒媳婦楊貴妃占為己有。
武則天死后立了塊無字碑,是非功過任人評說吧。的確,她的一生是非常多爭議的,有人認為她出類拔萃,當然了,沒有兩下子能成為歷史的唯一嗎?也有人認為她道德敗壞,比如她對親人和李氏集團的無情殘害。在武則天的掌控下,蕭妃的兩個女兒過了適婚年紀還不得出嫁,她的長子李弘擅自做主讓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出閨嫁人,武則天意識到如果李弘成為未來的皇帝,一定跟她有諸多政見相左,已經掌權上癮的她豈肯罷手?不久,李弘暴斃,死因不明。她的次子李賢,是一個最像她的兒子,聰明伶俐、城府深沉,武則天同樣恐及日后無法掌控他,陷害、流放、賜死。四個兒子,把善良的和耍手段的都整死了,留下兩個窩囊廢兒子,天天戰戰兢兢的仰視著母親的尊容。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因病去世。公元690年,武則天67歲,在萬人擁護下改朝換代,建立了大周王朝。實行酷吏,排除異己,李氏集團幾乎面臨滅頂之災,所有有百分之一以上可能造反的李氏都必須得死,陷害、陰謀籠罩著李氏集團的上空,因為他們頭頂上有頂“李唐”的帽子,這時時警醒著武則天,她的江山是搶來的,也就很有可能被搶回去,死!統統都死!死人就不會搶了,這是一個可怕的邏輯,是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女人所能使出的手段。搖擺不定了后半輩子,最后還是將皇位傳給了兒子,人心所向,不愧是千古女帝!
武則天還有一個熱門話題——面首。其實我表示很理解,李治還在時,她恪守了婦道沒有給他戴綠帽子。李治死后,枕邊孤寂,在其女太平公主的幫助下找了面首填補身體和精神的空虛,這無可厚非吧。試想男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一天睡一個女人,都要睡好幾年才有第一輪回,武則天已是帝王之身,為何不能后宮美男若干?而令我匪夷所思的是她作為一國之主,竟然可以對男寵無底線的放縱。將一個賣藥膏的男寵薛懷玉派到前線打仗,明明無功而返,又給他名孚其實的官銜。后因失寵,他一把火燒掉了明堂和宮殿,也沒定他罪行,簡直沒王法,難怪太白兄拂袖離去,寄情于明月,因為朝廷太暗,我太白。
談論武則天這么多是非,該輪到器宇軒昂的李隆基登場了,不過得穿插一下前面的兩任皇帝,那就是武則天的兩個兒子。三子李顯在母親強勢的打壓下,四十多歲還當著太子,要不是張柬之等大臣擁護著他造母親的反,武則天百年后江山姓武姓李也還未可知呢。可惜這個廢人又不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碩果,盡是貪圖享樂,讓大權旁落,落到跟他一樣荒唐無度的韋皇后手里。這就合該給機會讓李隆基聯和姑姑安樂公主發動“唐隆政變”了,不然,李唐走了一個姓武的,又來了一個姓韋的,唐高祖和唐太宗要是知道了,那得有多痛心疾首啊!當然了,這個韋氏哪有資格與武則天相提并論呢?
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這輩子最大的作為就是生了李隆基這么個好兒子,讓他有機會二次登基,不過算他識相主動退位給虎子。李隆基登基后,李唐呈現一番新氣象,開始他有一雙慧眼明心,重用宰相姚崇、宋璟、張說等能臣,把李唐搞得風生水起。有個描寫李隆基與姚崇的君臣交流場面讓我印象深刻,姚崇列了張中下級聘用官員的名單請示李隆基,他說了三次請明示的話,李隆基都不理,一味抬頭望屋頂,當他是空氣,嚇得姚崇出了身冷汗,莫非哪得罪這位大爺了?后來在宦官高力士的嘴里才得知原委:大事可跟我商量,小事也要請示我,要你這宰相何用?姚崇瞬間通透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哈哈,這回遇到明君了。的確,在李隆基有效治理下,李唐開創了太平盛世。可惜好景不長,人處在安逸的環境里,就會變得慵懶安于現狀,甚至昏聵糊涂。
在李隆基統治后期,他的巨變給李唐帶來禍患無窮。張九齡是他任用的最后一個良相,一個詩人兼杰出政治家,他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氣度恢宏、響徹千古。可惜他太純正了,又遇上李林甫這個目不識丁、心胸狹窄,還善于鉆心術的奸相,愣是混過了李隆基這雙患 “白內障“的眼睛,把他排擠出中央政權,李林甫便成了李隆基唯一重用的奸相。曾經的洞若神明被狗吃了嗎?他還重用楊國忠,一個流氓痞子、不學無術的小人,靠著爬上虢國夫人的床,攀上楊貴妃這條索,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位。當然這還不足以毀李唐江山之一隅,可恨的是當奸相都叫囂著安祿山他日必反,李隆基愣是裝一只安逸的鴕鳥,把頭埋進沙丘,叫嚷著:千萬別發動內戰!我什么都看不見!群臣都唯皇是尊!當安祿山舉十萬大軍兵臨城下時,看不見的李隆基沒辦法聽不見了,如一只喪家之犬,倉皇逃向成都,途經馬嵬坡,手下發動政變,他連愛妻都沒保住,又被太子李亨逼上太上皇的位置,最后抑郁而死,尊號“唐明皇”。眼光準確曰“明”,睿智善察曰“明”,李隆基,你對得住這尊號嗎?
李隆基已故,安史之亂卻沒有平復,李亨繼承的不再是太平盛世,而是硝煙四起的江山,父子倆至死也沒能看到安史之亂被平復。安祿山這個曾經被楊貴妃和李隆基盛寵的胡人,誰曾相是條白眼狼,咬到干爹干娘身上來了。好好的節度使不做,偏偏要舉旗反盛唐的天下,雖然對李唐的打擊不可逆轉,但在盛世之期,造反又談何容易呢?所以他舉的不是一面勝券在握的旗幟,而是一根死亡接力棒,他的兒子安慶緒在江山不穩之時,謀殺了自己的父親,從安祿山的手里搶過死亡接力棒,成為大燕國偽政府的皇帝。可是榆木腦袋的安慶緒豈是大唐的對手?他就不得不借助史思明的勢力了,史思明是何許人也?那便是驍勇善戰、智慧超群的勇士。他跟唐將李光弼斗智斗勇的精彩情節不亞于三國時的司馬懿與諸葛亮。若是他能得到大唐的重用,并十分忠心于大唐的話,相信一定會大有作為,只可惜造化弄人,他謀殺了安慶緒,從他手里奪下死亡接力棒,成為大燕國偽政府的第三任皇帝。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史思明能奪得天下也未可知,大概上蒼憐憫唐高祖和唐太宗打下李唐江山實屬不易,不應該這么快就遭遇改朝換代的悲劇,所以才安排了一個關鍵性的小人物出場,也就是史思明不受待見的兒子史朝義,將這位生他養他的,英勇神武的父親謀殺掉。滅亡沒有來自外敵,而是窩里斗,臨死前的史思明是何等的悲痛欲絕:好歹等我鏟平李唐再來索命啊!可是史朝義等不及了,迫不及待地從父親手里奪下死亡接力棒,這一棒終于到了死亡的終點。這個沒有繼承父親一丁半點智慧與才干的偏激分子,守不住父親打下的半壁江山,制不住叛軍四分五裂,被唐軍逼得走投無路,只好自己了結了。成王敗寇,安前輩,史前輩,若知如此,你們仍當初嗎?歷時七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結束了的只是戰爭,戰爭后的禍患是沒法結束的,從此李唐的藩鎮割據愈演愈烈。
《唐史并不如煙》寫到此處已是第五部《安史之亂》,可見唐朝前幾位皇帝在唐史中占據多么重要又精彩的位置。接下來李唐江山就是李亨長子李豫的了,我對他記住的事情不多,一般讓人印象模糊的皇帝,不會太出彩也不會太糟糕,李豫就是這樣一般的人物,這個時期唐奸高暉卻很有名氣,領著吐魯番軍隊長驅直入攻打長安,把皇帝李豫趕跑了,真是唐朝一個慣性哈,一有點風吹草動就丟下滿朝文武和全城百姓不顧,保住性命要緊。幸好老將軍郭子儀再次出馬,嚇得吐魯番軍隊畏懼而逃。
唐德宗李適當政時,藩鎮割據日益頑固,節度使掌握一方政權和軍隊,越來越不受朝廷控制,朝廷勢利不斷被削弱,李適迫切想要整治一番。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后,其子李惟岳要求繼承節度使之位,遭朝廷拒絕,李惟岳便惱羞成怒,聯合周邊幾個節度使反叛朝廷。朝廷只好派其他幾個節度使圍攻,大獲全勝后,節度使們認為朝廷賞賜不足,待遇不均,心生怨恨,本來在長安城平叛的五千軍隊姚令翻臉成為叛軍,又把皇帝嚇得倉皇逃往奉天,唐皇自保秘訣——逃為上策,見怪不怪了。荒誕的歷史,平叛軍變叛軍的竟然還有大名鼎鼎的李懷光將軍,姚前輩、李前輩,請你告訴我,你們翻牌如此神速,到底是早有預謀還是騎虎難下?你確定不是在歷史這條長河里搞笑一下的嗎?你們具有反叛的資本嗎?如果沒把握就不要趟這渾水了,搞得皇宮雞飛狗跳,百姓不得安生。幸虧后有李晟等猛將,才把這次“涇原兵變”給平息了,擔驚受怕的李適從奉天平安歸來。
“涇原病變”把唐朝搞得威風掃地,更使李適沒有安全感,將長安的兵權交給武將不安全,交給尖聲刺耳的宦官就安全了嗎?可是李適還是選擇了家奴,這就給后期皇帝的繼承埋下了隱患。皇帝將死,家奴先知,那么誰當皇帝就不是先皇說了算了,而是政治嗅覺最敏銳、權勢最大的宦官說了算,其實宦官擁護哪個李姓當皇帝都無所謂,反正都是李唐的天下,可惡的是宦官喜歡擁護無能的、容易控制的皇子皇孫當皇帝,那后果就不是一般嚴重了。
李泌,奇才也,李適任其為宰相,君臣交流也留下幾段佳話,讀來讓人振奮不已。前四位皇帝對其都有賞識之心,遺憾的是他要么與皇帝政見不一,要么遭人陷害,只得幾次隱居衡岳,等待明君再召。這次終于等來了李適,李適對他可謂百分百信任,可惜好景不長,李泌六十八歲因病與世長辭,活不過唐朝,活不過李適,也就沒法再給李適指點江山了。李適是明君嗎?臺灣名家柏楊評價:豬皇帝。作者曲昌春說:豬同意嗎?這個一生充滿矛盾又沒有安全感的皇帝,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開頭容易,堅持不易,引以為戒吧。
李適駕崩后,其子李誦(即唐順宗)拖著病體登基,他做了25年太子,卻只當了六個多月皇帝,45歲就駕崩了,真是一個有福沒命的苦皇帝。短短幾個月就談不上什么大禍害或者大作為了,倒是他當太子時的幕僚“二王劉柳”很是活躍,很想攀上李誦這條大船,沖向未來,大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誰知李誦是條破船,駛不開幾里就崩了,他的同黨也只能跟著崩了,等待他們的不是賜死就是被貶。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就再沒在渾水中活過來,堅忍質直的劉禹錫卻卑微又精彩地活出了價值。所謂卑微,就是他被貶后的官職很小,永遠都進不了中央了,可是哪怕很小的地方官,他都做出一番建樹來。他為柳宗元整理了大量的詩篇,不然,當今之人恐怕再也賞析不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寥廓無邊了。晚年他還結識了白居易,這兩位偉大的詩人在洛陽把酒斗詩,多么唯美的畫面啊,誰說文人相輕,他們只知道惺惺相惜,你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一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快哉!快哉!此處應該有酒。劉禹錫一生不受重用,死后倒是被追贈戶部尚書,哀哉!
李誦退位后傳位給李純,即唐憲宗。初始,這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皇帝,因為他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唐史讀到這,已經對李唐皇朝滿腔熱忱了,如果自己是其中的一名臣子,必然也會效忠朝廷,希望國泰民安、富貴長久。李純慧眼識才,文有良相裴度出謀劃策,武有猛將李愬奮勇殺敵,這個敵不是外侵之敵,而是反叛朝廷的吳元濟、李師道等節度使。在文臣武將共同努力下,終于將三十余州國土重新收回朝廷統治,使國家重歸統一,百姓安居樂業,這便是著名的“元和中興”時期。可惜李純看不透生死法則,長期服用法師提煉的長生不老藥,造成重金屬中毒,享年49歲,英年早逝,讓人扼腕嘆息。
李恒通過非常手段登上皇位,父皇在世時對其就不喜歡,果然,李恒資質平平、深孚眾望。因為獎賞不當、安撫有失,導致先帝奮斗15年才解決的藩鎮割據問題,短短幾年就被其毀之一旦,黃河一帶節度使重走地方割據、擁兵自重之路。若李純在天有知,不知會不會再魂飛魄散一回。還是趕緊把廢人李恒寫死吧,在位四年崩了,享年29歲,獲廟號——唐穆宗。
接下來的皇帝就更不值多提了,李湛登基時,年方15,相當于現在的初中生,初中生能有什么作為呢?更別說皇室初中生了,簡直頑童一個,他如果只是一個王爺,那可以是一個人畜無害的貴族,可他竟是個孩子皇帝,稚嫩的肩膀怎么挑得起國家大業呢?簡直無視家國大事,把滿朝文武當猴耍,這就自己惹禍上身了,中層宦官劉克明利用晚宴時機把他殺害了,擁立李湛的叔叔李悟為帝。李悟也許以為天大的餡餅砸頭上了,一定興奮得夜不能寐,但是年長的他怎么也做這樣不踏實的夢呢?也不看看擁立你的宦官手里有沒掌握兵權。劉克明急功近利不長腦子,轉眼就被高層宦官王守澄斬于刀下,李悟跟著陪葬,李湛哥哥李涵被擁為帝。恐怖的唐朝后期,李唐皇族沒權利決定誰來繼承皇位,全靠宦官們的較量,文臣不可信,武將不可信,家奴更加不可信。
李涵改名為李昂,改年號為太和,這個由宦官擁護登上皇位寶座的皇帝,心里可對宦官不存絲毫感激之情,相反,他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他們有能力擁護他,也有能力控制他,百年后,皇位的繼承人誰說了算還未可知呢。憑什么李家的江山要你們這些不男不女的太監說了算呢?憑什么呢?憑最初你們的老祖宗覺得還是家奴親近唄,李適,你若在天有靈,看到自己的晚輩受宦官牽制,還會將軍權交給死太監嗎?
李昂一上位也很猛,決心要打壓宦官,卸下他們的兵權,只要兵權卸了,那些死太監連紙老虎都不如。因此,他重用鄭注暗中謀劃,將擁護他上位的宦官王守澄置之死地。李守澄一死,神策軍又落在宦官仇士良手里,李昂的意愿沒有從根本上實現,只不過是把甲換成乙而已。于是,他又繼續與鄭注等臣謀劃“甘露事變”,想徹底解決宦官專權的現狀,只可惜他遇上豬一樣的隊友——李訓,一個眼高手低、私心深重的貨,把好好的一次政變搞砸了。從此,李昂的夢想徹底破滅,大失眾望。不久,其子李永暴斃,死因不知,詳情很復雜,讀者自行推敲,可憐的娃,如果有下輩子,請生我于平民百姓家。
公元840年,抑郁寡歡的李昂發出詔書,令其弟李瀍為太子。奇葩,四十天前才封幼子李成美為太子,四十天后又將其搖身一縮變成一個小王爺了。就算顧及李成美年幼無法擔當國家大業,那后來的提名也是皇太弟李溶啊,怎么詔書一出就變成另一個皇太弟李瀍了呢?唉,該死的太監,誰對他們更有利,他便擁護誰為帝,逼宮、弒帝、改遺詔都是平常事。兩天后,李昂抑郁而終,享年33歲,最是虎狼之年。
李瀍也是個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2歲,年紀輕輕就服用丹藥,在沒有現代先進儀器檢測的時代,所謂的丹藥就是毒藥,好幾位唐朝皇帝重金屬中毒而亡,如飛蛾撲火,要死誰都攔不住。李瀍當政時,十分重用李德裕,任為宰相,這位胸懷大志,飽讀經史的政治家在位五年對朝廷貢獻極大,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絕唱。李瀍死后,其子尚小,該死的太監又浮出水面,擁護既呆又傻的皇太弟李怡為帝,史稱唐宣宗。
真實的李怡并不傻,在混亂的皇宮之中,只有呆傻才不被重用,也才被忽略,可是該死的宦官們就需要這樣的人選,管你國家生死存亡,今宵有酒今宵醉。李怡繼位后就不用再裝了,一改呆傻樣,勤于政治、恭謹節約,國家得到了相對的安定,史上稱為“大中之治”。只可惜繼續飛蛾撲火服用丹藥,又是重金屬中毒而亡。臨終前才匆匆立李茲為太子,被宦官王宗實更改了遺詔,皇帝冠帽砸在李溫的頭上,一個貪圖享樂的家伙。李怡一世英名,卻因遲遲不立太子,導致被死太監偷梁換柱,真是立儲失職啊。不過話說回來,要是李怡早早立了太子,李茲就真能當上皇帝嗎?死太監王宗實,你同意嗎?
李溫上任后就改名為李漼,改年號為咸通,咸,感也。天地感而萬物生,圣人感而天下和平,愿望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國家內憂外患日益嚴重了,你還沉迷酣歌醉舞、春宵一刻,對得起“咸通”二字嗎?況且有什么樣的皇帝就有什么樣的宰相,李世民有房玄齡,武則天有狄仁杰,李隆基有姚崇,李純有裴度,李漼也有21位宰相,名孚其實的宰相,除了貪贓枉法,沒有一個肚里能撐船的。算了,趕緊把李漼寫死吧,咸通十四年,李漼結束了驕奢淫逸的荒唐人生,享年40。
李儼繼位,登基之時年方11,比敬宗李湛還小四歲,人家至少是初中畢業,你這小學畢業的娃來湊什么熱鬧。此時國家已經硝煙四起了,農民王仙芝高舉造反的大旗,可是他立場不堅定。風云人物黃巢挺身而出接過死亡接力棒,繼續起義,唐朝屬地一敗繼敗,黃巢直取長安,把李儼嚇得拔腿逃往巴蜀,再一次發揚逃皇帝精神。黃巢攻占長安后,不是想方設法攻下其它城池,而是先自立為齊王,過一把皇帝癮,沒辦法,來自商人家庭的黃巢,看見京城如此繁花似錦,皇宮如此富麗堂皇,的確欲罷不能。立王也罷了,又不把長安百姓當成齊國的百姓,任由部下燒殺搶奪,跟強盜有什么區別呢?失民心者失天下,更何況占有長安一隅之地離齊國大統還差十萬八千里呢,早早稱帝不是成為眾矢之人了嗎?黃巢,你到底怎么想的?
公元880年,在唐將李克勇等猛將的圍剿之前,黃巢攜同軍隊撤離長安,兵敗逃往狼虎谷,被外甥所殺,巢軍全軍覆滅,歷時九年又歸為零,生命卻再也沒有原點,跟著陪葬的還有無數百姓和戰士們的血肉之軀,如果能回到從前,黃巢,你是堅決揭竿而起,還是繼續做個安安分分的鹽商呢?
李儼重新返回長安,京城已是人是物非、滿目瘡痍,昔日繁榮蕩然無存,膽戰心驚的李儼心如死灰,公元888年,李儼病逝,享年26歲。皇太弟李敏繼續擔起風雨飄搖的唐朝,叛軍四起,民不聊生,朝廷控制的領域不斷被削弱,李曄(李敏繼位后改名李曄)能力挽狂瀾嗎?不!他接過的也是一根死亡接力棒,很快被權臣李全忠所殺,其子李祝被擁護繼位,李祝接過的是唐朝最后一根死亡接力棒。四年后,被權臣朱溫逼著退位,賜毒酒,歷時近三百年(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的大唐王朝滅亡。朱溫改名朱晃,在中原建立大梁王朝,從此,中國版塊四分五裂,戰事連連,預知后事如何,請閱讀《五代十國》。
小女才疏學淺,對歷史亦無甚研究,不敢多做評說,只是人云亦云耳。鑒于從前讀《明史》已忘甚多,故作<讀《唐史》后記>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