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部分哲學,都是在語言上尋求突破而已。
人們希望找到一種普適的原理,可以去解釋所有事物和事情,從身邊的花木到宇宙,從個人經歷到國家發展。他們以為,這個原理該當像物質最小的組成結構一樣,簡單好理解,由其生成萬物。
然而物質的基本結構仍有繼續往下分的可能,一套所有人認同、可以解釋一切的理論也從未初現端倪。
說白了,人們只是求一種心安。心安理得,就是說,得到這個“理”,便心安了。
2
看到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物質和精神。
唯物主義者說: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然而,為什么不是“物質和精神合而為一”呢?
這里,需要先重新給這兩個詞定義。
物質,就是由現在人類科學發現的基本粒子構成的占據一定空間和時間實在的東西。比如:桌子、蘋果、房屋、花草、人。
精神,就是某物質的屬性和產生的效應的總和。屬性比如水的流動和柔軟、刀的鋒利、道路方便通行,產生的效應比如動物求生和繁殖的欲望、人類大腦的思維活動。注意是總和而不是某一條屬性、某一個效應,或者部分屬性、部分效應。
乍一看,精神確實是在物質之后,一個東西還沒有的時候,它哪里有什么性質會產生什么效應呢?一個人還沒有出生之前,他哪兒來的意識活動呢?
可是細想則不然。東西不會憑空出現,它沒有形成之前必然是其他的形態,比如給它一個稱呼叫“前東西”,這個“前東西”也是有它的精神的。做刀的鐵、鋪路的石、水分子、精卵。再往前也可以像物質一樣細分下去。因此,當某一物質出現的時候,它便有了精神。“它”以物質的形態保持自己的存在,以精神顯示自己的存在。如果“它”物質的狀態改變了,精神也將跟著變化;如果“它”精神改變了,即使是某一部分的精神改變,那必然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它”了。
也許會有爭辯說,掉了一片樹葉的一棵樹仍然還是那一棵樹,可是你是用人的感知去判斷的,假如你是那片樹葉上的一只螞蟻,你還會這么想嗎?這棵樹的特性已經發生了改變,只是這種改變從人的角度來看很小,人類習慣于按自己的喜好來分類和判斷世界的一切,如果所有東西都分得太細致,不利于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句話說:世間不變的唯有變這一真理。嚴格上說,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下一秒的我也與這一秒的我不同。可是這么細致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必要,甚至會造成很多麻煩,因此人自己定義了各種標準,只是方便自己而已。
3
人,是非常奇妙的東西。就像二球的運動中加入第三個球變成三體運動一樣,人就是讓世界變得精彩紛呈眼花繚亂的第三個球。
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有人類的世界里,要想把一些道理理順、想清楚,那可真是太太太難了。如果把人之前的世界假設為一維,有了人類之后維度就開始指數般上升。另外,由于人本身就存在于他思索的這個世界里,仿佛是“提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上帝造出一塊自己舉不動的巨石”“身在廬山中想要識別廬山真面目”這樣的偽命題一樣,大部分人搖搖頭放棄,苦笑著退卻在迷宮入口。
帶著目的參與到事件之中,就會改變事件的結果。
因此,如果有上帝或者造物主的話,他一定會對人類思考哲學類問題害怕。世界往何而去呢?誰也不知。但有一點確定的是,世界原本的方向,已經被人類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