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要精讀的,必須精,沒的商量。
所以才更需要真人選書。別找人要書單,那只不過是給別人制造負擔——誰會知道別人應該看什么書?!即便是老師,也只能說個大概。最終,自己要看的書,需要自己找。以下10個簡單的原則,基本上能幫助任何一個正常人做出自己的決定。
1 出版社
每個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長。盡量選擇在鎖定的領域里知名的出版社。反正你不能買電影出版社出版的《精通Python》——這當然是玩笑,電影出版社沒出過這么一本書。2 作者
靠譜的人寫出來的東西靠譜。在決定是否花時間精力去讀之前,可以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作者。注意,要去了解作者在該領域中的能力,至于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須暫時放在一邊。3 版次
第一版的書,慎買慎讀。再版次數越多,說明此書的內容越經典。優先選擇那些“第n版”(n越大越好)的書。4 印次
有時,要學習的領域太新,乃至于只有第一版的書。那就要看,有沒有那種印次已經很多的書:比如,第一版第n次印刷(n越大越好)。5 印數
即便最終你不得不買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書,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數。首印數量太少,說明出版社對其銷量沒有信心……6 “編”與“著”
編著這兩個字經常放在一起,但實際上有天壤之別。“著”的意思是原創成分更多,“編”的意思是”拿來放在一起”……有的書缺德,把兩個字放在一起用“編著”糊弄讀者。當然要優選“著作”。7 非小說類書籍
為了習得知識而去讀書,多是技術文獻之類的“非小說類書籍”(Non-Fiction)。如果書后沒有詳盡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這本書不值得讀——更多的可能性是,那并非是作者用筆寫的,而是他用剪刀漿糊拼出來的東西。這一條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會知道中文書中,可選擇數量其實很少。8 優選英文書
不解釋。自己想。不同意的話,就別再讀下去了,謝謝配合。-
9 盡量別看譯作
這是很有“偏向性”的固執看法(stubborn opinion)。盡管譯者永遠出于好心,但好心未必帶來好結果——這又是事實。既然你決定繼續讀下去,還是先接受這個建議吧。
更為重要的是,學門外語(尤其是英語),根本沒那么難,甚至很容易,能不能學,能不能學會,只不過是學習意識問題。
以上幾個原則,盡管簡單,但是如若你將他們拼起來應用,就會發現,市面上書確實不少,值得看、值得讀的真的不多。于是你就釋然了,于是你就淡定了,于是你就不害怕精讀了……
-
10 花點時間去讀書評
Amazon、Douban上的書評都很棒,盡管也需要一點點的甄別能力(遺憾的是,豆瓣上“書托”越來越多了——讀中文有很多“意外的負擔”)。
x. Know-How與Know-Why
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這么說:“我不想知道那么多,我只想知道這事兒怎么馬上弄好?!”一個人所說的話,往往折射此人的心態和思維模式。真愛自己的生命,遠離這樣的人。先知道How,這沒什么不好,可只要有時間精力,就應該想辦法去弄明白Why。這是學習意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