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伴著雷聲,思緒飄蕩,想起我與樊登讀書會的故事。
那是在一個忙碌了一個上午的午休時分,在一個微信群里,朋友分享了一段音頻講《從0到1》。一個渾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傳來,講的關于創新的觀點很到位。那時我還不知道那就是樊登老師的聲音。
去年四月因為女兒發生了一些意外受到了驚嚇,為了療愈她的心理創傷,我開始大量閱讀關于親子教育和心理學的書籍,奔波于各個親子教育講座、課程,帶著女兒找心理咨詢師做心理干預、沙盤陪伴。經一位親子導師的推薦加入了樊登讀書會,打開APP收聽的一剎那,那個熟悉的聲音又在我耳邊想起。哦,那個聲音就是樊登老師哈。在我最關注的家庭板塊中,讓我接觸并了解了薩提亞原生家庭、愛與自由、正面管教、心理營養等家庭教育的理論以及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等方法。在把這些理論和方法逐步落地到實踐的過程中,孩子燦爛笑容回來了,我和孩子的親密度也得到了提升同時我也療愈、滋養了我自己。現在的我內心更平和,價值感更強每當我認識到自己有情緒并化解的時候,每當我覺察出孩子們的情緒,用情感引導的方式使他們破涕為笑的時候,我覺得我都在成長。
由于童年的一些不好的經歷,我內向膽小不自信,內心沒有力量感。我不想讓孩子們走我的老路。通過讀書,我知道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人。給他們足夠的陪伴,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放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培養價值感。雖然工作繁忙,還是努力遵循著《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的方法,給孩子創造專屬時光,利用龍鳳寶貝的資源優勢培養社會能力。讓孩子遠離焦慮,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我知道父親如果缺位,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大,雖然在面對孩子的哭聲和哼哼唧唧的聲音的時候還是會發作,但我正刻意地練習著用正面管教的方式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我愛讀書,喜歡深度思考。我聽講座有一個習慣就是做筆記,圈圈畫畫,我認為樊登讀書會就像是把這位大學教授請到APP來,每本書都可以作為一堂課來聽。聽這些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解決問題,開拓思路,凈化心靈。所以做筆記的習慣就延續到讀書會中,每當周六晚有新書上線,打開筆記本,邊聽邊記,整理好,在朋友圈里分享。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讓更多朋友知道知識的力量。
在樊登讀書會的每一次線下活動,我都會遇到不同的書友,大家都愛讀書,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我每一次參加完線下活動,都會把自己的感想發到朋友圈中。有一次是AMY老師講壓力管理落地課,課后我照例發了朋友圈,居然被書童把我分享的內容收進樊廈公眾號里,我欣喜,我激動,有了被認可的感覺。其實我也沒那么差呀。
能為樊登讀書會做點事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后來我報名志愿者參與了書香鷺島閱讀先行者年會的組織和文案編輯工作。認識了彥彥姐,這位能量的姐姐,她經常鼓勵我去做各種嘗試。這個團隊的朝氣蓬勃深深地感染了我。我開始每天在朋友圈發樊廈早讀、樊廈午安為抬頭的讀書體悟和讀書筆記分享,大家都誤以為我換工作了。呵呵。我以我的方式默默地推廣讀書會,因為我真心喜歡這個組織。
在樊登讀書會里,我人生中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文案入選,第一次線上分享帶讀,第一次嘗試做整本書的思維導圖,第一個面對鏡頭,接受訪談。以后還會有很多第一次的,第一次像樊登老師那樣講書?第一次公眾演講?就像《刻意練習》中說的“只要你愿意投入,FOCUS、FACEBACK、FIX IT 你一定能做到”想起70歲還想練跆拳道的那位老爺爺了嗎?我的人生仿佛亮了另外一盞燈,仿佛讓我找到了事業的新的方向。真正能做我喜歡的事情――讀書、講書、推廣全民閱讀,再幸福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