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我想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其中曲折,恐非每一個人都能娓娓道來,我們來一起從典籍的字里行間尋找答案。

俞伯牙出生于楚國,卻在晉國官運亨通,身為士大夫,是上層人士;鐘子期一直生活在楚國的鄉下,過著隱居的生活,平民一個。在等級森嚴的古代,不要說著兩個人能成為知音,恐怕認識都很困難。這段千古佳話的源頭在于一次并不完美的偶遇。

話說俞伯牙奉晉國國主之命前往楚國出使,在歸程的路上,遇上暴雨,便停船靠在岸邊,那天是中秋之夜,雨過之后,天空晴明,皓月當空,清風自徐。伯牙不禁有所感懷,撫琴一曲,突然間,琴弦斷了,伯牙很是吃驚,以為遇上刺客或者盜匪,趕忙令人下船搜查。這時,在岸邊躲雨的鐘子期就應聲回答自己乃碰巧打柴躲雨之人。伯牙的反應耐人尋味:“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左右的,叫他去罷?!辈栏静恍喷娮悠诘幕卮?,認為打柴之人能“聽琴”簡直天方夜譚,琴,是上層人士的高雅圣物,豈是販夫走卒能聽懂的?這是當時上層人士的普遍心態,放到現在,也不無道理。而鐘子期的回答則是令人一驚:“大人出言謬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T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有理有據,辯解有力,以稍諷的口吻有力地回擊了伯牙。這里可以看出鐘子期的口才了得,思維活躍,言語把握很有分寸,絕非普通的樵夫。

正因為鐘子期的機智回答,俞伯牙才來了興趣,叫鐘子期上船,見一見這個有點狂傲的樵夫的真面目。又問道自己所彈的曲子內容和含義,如果說偶遇一個有點口才的樵夫還是有可能的話,那能說出琴曲內容的話就不可能是偶然了。而鐘子期的回答則是很精妙:“小子若不知,卻也下來聽琴了。方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其詞云:‘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到這一句,就斷了琴弦,不曾撫出第四句來,小子也還記得:‘留得賢名萬古揚?!睆倪@里可以看出,鐘子期不但能聽懂琴,而且對琴曲如數家珍。到這里,伯牙才另眼相看,以為遇到一個隱士,邀請到船上一起把酒言歡,撫琴弄曲。

當鐘子期到船上的時候,顯出樵夫的真面容時,伯牙又有點不樂了,本以為遇到一位隱于鄉野的高士,哪里知道鐘子期是個實打實的樵夫,言語舉止頗為不禮,這也是上層人看下層人的普遍態度,階級擺在哪里,縱然涵養有加,不知覺也會流露出輕視之意。反觀鐘子期,不慌不忙,將蓑衣、斗笠、尖擔、板斧,俱安放艙門之外,脫下芒鞋,驪去泥水,重復穿上,步入艙來。禮到位,謙到位,不卑不亢,舉止有度,已然一位君子。兩人既見,一坐一站,一官一民,并沒有把酒言歡,也沒有撫琴鼓瑟,伯牙還是不信眼前的這個樵夫,又以琴理考究鐘子期。鐘子期也不懊惱,對答如流,甚至超出伯牙的意料,讓伯牙刮目相看,我們且看他是如何理解琴理的: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悟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以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干,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制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后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羨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后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先是宮、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稱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何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為七不彈?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凈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何為八絕?總之,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乃雅樂之好處也。

到了這里,就是一般人也知道鐘子期不是一個普通的樵夫了,對琴理解深刻到位,對典故也是信口拈來。可伯牙還是不相信子期,以為不過是這個樵夫的記性比較好,于是現場撫琴,來考一考這個看似很牛逼的樵夫,打壓一下他的氣焰。于是就有了伯牙撫琴意在高山,子期贊曰:“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撫琴意在流水,子期贊曰:“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此兩句一出,伯牙徹底相信了子期,遂結為兄弟。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鐘子期的文化底蘊是相當的深厚,對琴的認知似乎不在伯牙之下。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當然還沒有結束。

伯牙驚訝于子期的才智學識,想讓子期出仕,子期以贍養父母為重,輕視仕途,讓伯牙很是驚訝,并大贊子期的孝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伯牙需要回朝復命,并約定來年中秋再見。哪里知道到了來年,當伯牙來到那個去年停船的地方等待子期,等到的卻是一座新墳,而且就在停船的地方,讓伯牙始料不及的是子期的死因竟然是自己的無心之語。從這里可以看出子期重孝,重義氣,守信用,即便是死了,也要葬在與伯牙相識的地方,來迎接伯牙,不負誓約。

我們可以想一想,一個重孝道,信守諾言,舉止有度,不卑不亢,學識豐富,精通琴理,才智異人,思維縝密的鐘子期,怎么能讓俞伯牙不滿意呢?遇上這樣的人,不深交絕對是一大損失。而伯牙也不賴,放棄了門第之差,放棄了階級之別,與子期深交,聽聞子期因諾言因自己而死,悲而摔琴,從此不再撫琴,并辭官贍養子期父母,如同親身一般。

高山流水遇知音,也許開頭并不精彩,也許結局并不完美,但這里面包含這兩個人至純至真的情誼,為琴而遇,為義而死,為情而感動你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