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無疑是《歡樂頌》。簡單的級進的主旋律,不可思議的優美到讓人心醉。可能很少有人注意,《歡樂頌》其實是一個叛逆的作品。
作為交響樂,不應該有人聲的成分,這是當時作曲家的重要創作原則。
貝多芬打破了這一創作原則。在當時,甚至有人不承認《歡樂頌》是交響樂作品。貝多芬的解釋是,他在歡樂頌中使用的人聲,是作為一種音色使用的。
那么,把流行歌曲中的人聲當成音色聽怎么樣?
流行歌曲都是有歌詞的,在欣賞流行歌曲時,就不可避免的把注意力放到歌詞上面。有人喜歡用精致的歌詞掩飾作曲的粗鄙,所以很多所謂的金曲,其實只是金詞爛曲,比如周杰倫的歌。我以前很喜歡周杰倫的菊花臺,以為它的旋律很好聽,后來用樂器吹奏了一遍,那旋律簡直是災難。這時候我發現,原來我只是喜歡它的歌詞而已,至于旋律,是我愛屋及烏。
但是中國自古就有欣賞歌詞不注重旋律的傳統。同一詞牌下的無數宋詞,以及很多詞牌曲譜的失傳,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我依然喜歡周杰倫。
既然流行音樂的歌詞必然會影響到對其音樂性的欣賞,那么怎么從純音樂的角度去欣賞一首流行音樂呢?
我的方法是逃避式的。我喜歡聽日語歌、法語歌,有時也聽一些粵語歌。不是我懂的語言多,恰恰是因為我聽不懂。
不懂歌詞,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人的聲音上、集中到旋律的線條上。哦,那個誰的聲音好甜美啊!那首什么歌的旋律跳躍性好強啊!這首歌有好多切分節奏啊,好想跟著跳舞啊!
你要問,那首歌在唱什么?我會這樣回答,你在聽什么?
我的聽歌邏輯是這樣的,閑著沒事,可以聽點中文歌,有事要忙,把歌曲當成背景音樂,絕對要放外語歌。有時厭煩了鋼琴的金屬聲,提琴的拉扯聲,也會聽點外語歌緩解一下。
聽中文歌的時候,可以跟著唱,玩味歌詞里的故事,或凄美哀婉,或快樂清朗,把自己想象成主角或當一個旁觀者,體驗一段浪漫的經歷。聽外文歌,輕輕“啦啦啦”哼著旋律,有時用腳尖打著拍子,跟著聲音里飽含的深情,走進自己的內心,撥動心弦,找一段已經被掩埋的記憶,和著旋律平靜的重溫……
很多音樂愛好者鄙視流行音樂,仿佛流行音樂已經爛俗到不能稱作音樂的程度。我說,他們沒找到合適的聽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