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周五晚上把第一周的兩本書都讀完,然后拿出來書閣的另兩本,《恰到好處的幸福》
從初中就開始讀畢淑敏老師的文字。
但是周末兩天時間,我全部關在家里,做飯,看電視,手機,但是唯獨沒有看幾頁書,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惶恐,是我出了問題,我沒有那么嗜書。讀書習慣養成階段,喜歡更重要,那么書出了問題。
一篇篇文集,沒有太多的故事情節,無法吸引到我,或者現在浮躁的我,需要一些別人的故事來開啟一扇窗。
總之,我讀了,感觸了,卻沒有繼續的欲望。所以我把書單換成《追風箏的人》。
002
周末看了一篇文章,讓我對照現在的自己,覺得文中那個可愛的小丑就是我。說可愛,也是因為說的是我。
知道我是誰,比我要是誰更重要。
朋友圈的出現,鏈接著人與人,從陌生到熟知。大家曬娃,曬老公,曬豪宅,曬豪車,曬豪友,和豪圈。無可厚非,如果我覺得人家是曬,是因為我沒有而已。
如果我因為別人有豪車,豪宅,豪友,夢而不踏實耕耘,每天幻想著別人的生活,對比自己的生活,只會讓自己的境遇更加不堪。攀比心,虛榮心,不斷滋生侵蝕,影響情緒,影響生活。
知道我是誰更重要!
003
早晨,去學校的路上兒子問我:“媽媽,什么是書呆子???”
“書呆子是一些意識不到讀書用處的人對讀書人的惡語評價?!?/p>
“紫悅就被大家說是書呆子”。
(紫悅是動畫片小馬寶莉里面的公主)
“紫悅讀很多書嗎?”我問。
“是吧,她的朋友叫她玩,她就說我還有書要讀”兒子說:“但是讀書真的有用嗎?”
“那么,為什么紫悅現在是公主,而其他小馬不是?”我一直陪他看這個動畫片:“是不是因為她從書上學到了別人不會的魔法,而幫助了更多的人?!?/p>
“是的,她從書上學會了魔法。”
“如果她不讀書,她和其他小馬一樣,會學會魔法嗎?”我問。
“可能不會吧?!眱鹤诱f:“可是,媽媽……”
6歲的兒子說話留半句的聰明我早就知道。他對開車出門的爺爺說:爺爺你要注意休息,別疲勞駕駛。但是從來不會說:爺爺你要注意安全,別出意外。他在爸爸面前讓小姨買他和爸爸游泳用的泳鏡和帽子,卻不會讓小姨買泳褲。
他說話總是留出空間。讓大家舒服。所以當他說“可是,媽媽……”后就沒有再說了。
“可是媽媽,你為什么一直讀書?”我補充。
“可是,事實上媽媽,我并沒有看見你讀書有什么變化?”兒子終于說出來了。
“讀書是一個開智的過程,如果沒有變化,就是媽媽看的書還少,不然媽媽肯定會學會紫悅的魔法的?!?/p>
“那,看來,讀書應該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