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生5個娃、上著班考上哈佛,全靠她的神級“時間管理術”》被刷爆朋友圈,后又看到行動派琦琦微博推薦,讓我更為迫切想要看看5個孩子的媽媽是如何做到呢?
《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辦到》這本書不同于以往閱讀書籍:繁體字、豎排版,該書定價也比大陸一般圖書貴好幾倍,花大價錢也促使我必須更加認真閱讀才將書本身價值最大化。雖繁體字和豎排版相較以往閱讀體驗更難,但因為借用彭小六老師在課程中提到使用手指工具而加快閱讀速度,也因為閱讀體驗難而給大腦灌輸積極專注。
本書講述主角
吉田穗波,一位日本婦產科醫生,養育2個年幼女兒同時懷孕1個孩子,用半年時間完成從申請入學到被哈佛錄取,又在哈佛留學期間懷第4個女兒,兩年時間順利取得順利從哈佛畢業拿到碩士學位,完成出國留學夢想,化【最不可能】為最真實的故事。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吉田穗波每天要工作、帶小孩、做家事、準備留學,我思考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一、吉田的時間管理
(1)將時間最大化行程安排調整
決定留學前,吉田起床時間為5:45,開始準備早餐,一直忙到晚上11:30才睡覺,她每日行程根本沒有時間來念書。
決定留學后,吉田晚上8點多與孩子一起就寢,第二天凌晨3點起床,在孩子起床之前有3個小時準備留學,這段時間不受干擾,也因為想著6點后孩子會起床而逼著自己更加高效率。當然活用早晨3個小時時間就是不能將晚上的應辦事項挪到早晨。
第一,列出當周的【應辦事項清單】
- 列出每個時段需要處理的大主題,比如『大石頭』『準備留學』『工作』『家人』『朋友』等,針對各主題進行逐條詳列。
- 給【應辦事項】標圈,再考慮優先級、緊急度、所需時間,配置到適當的時間中。
- 然后按照【應辦事項】一件一件做,事情就會一件件處理干凈。
第二,將時間安排給『大石頭』
大石頭理論:如果有幾塊大石頭,還有很多小石頭,還有一袋細沙,當然你身邊還有一個空桶子。如何才能在桶子里裝入最多石頭和細沙?答案應該是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頭,最后倒入細沙,甚至還可倒水進去,讓水滲透在石頭與石頭,沙與沙之間的微小空間里。如果先裝小石頭或細沙,大石頭可能很難塞進去。
大石頭理論形象告訴我們應該把最寶貴的時間分配給重要大事,而不是雜事小事,如何最大限度提升時間密度。
針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再做時間安排時要考慮,什么才是當下的【大石頭】?然后將完整時段盡可能分配給自己的【大石頭】,再穿插著安排些必須要做的或想要做的瑣碎事。每個階段的【大石頭】都會有不同,比如吉田的托福與GRE將近時,那準備考試就是當前的大石頭,如果考試分數及格達標后,寫小論文就是另一階段的大石頭。
第三:擠出時間做什么,比怎么擠出時間更為重要
擠出時間按照大石頭進行優先安排,完整時段要分配給優先處理的大石頭,零碎時間分配給小石頭和細沙,好不容易擠出來的時間做什么比起怎么擠出時間更為重要。
我自己很早前在培養早起習慣,起初前一晚沒思考清楚早起后做什么,所以早起后就會陷入我今早要做什么呢的焦慮中,造成早起后的效率低下,繼而早起的動力不足造成早起習慣的失敗。
后經過反思后,提前一晚將第二天需要做的三只青蛙寫在效率手冊,早起洗漱后全情投入吃青蛙過程中,極大提高清晨的學習效率,每天早起會被早晨目標自然喚醒。
(2)時間并不能節省,只能提升價值
吉田是一個將一分鐘發揮至極致的人,如書名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辦到。很多人因為沒時間而放棄追求夢想或目標,而吉田卻是因為沒有時間反而對時間執念迅速升高,開始設法擠出時間,爭取時間。
不論你是誰,每天擁有的時間都是24小時,上帝并不會因為你是偉人就多賦予你一分鐘。每個人每個階段的一分鐘時間價值都是不同的,比如你全情專注的一分鐘,發呆的一分鐘,懶散的一分鐘,因為狀態或是用途不一而時間價值大不同。
一整天中,碎片化的一分鐘五分鐘擠壓出來并非難事,把零碎的時間積累起來就能提高時間密度。當然也并非要大家一天24小時都過得緊張,盡可能做到全清專注,比如吉田在孩子醒著時,盡可能陪伴孩子而不是做工作。
(3)吉田善用碎片化時間
- 利用晾衣服的時間一邊給孩子講故事;
- 在洗碗的時候一邊聽學習音頻;
- 利用坐車的時間去填寫那些厚厚的《獎學金申請表》;
- 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前置思考以提前給大腦“熱機”,縮短進入專注狀態的起跑時間。
- 充分利用通勤大段時間,花錢去乘坐有座位的新干線,利用通勤時間來看書。
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每天早晨步行15分鐘到公交車站起始站,坐有座位的直達車到公司,大約45分鐘。每天早晚通勤時間也如吉田一樣被利用起來,比如早晚步行各15分鐘被我用來練習英語口語或聽力,早晚坐車時間被我用kindle看原著或閱讀書籍或寫日記等等。
雖然樓下就有公交車到公司,但是我更愿意每天走上15分鐘去公交車站,一方面可以鍛煉身體,一方面可以利用步行時間學習,最重要就是如吉田一樣可以有享有座位。另外通勤時間其實利用得當,其效率是極高的,此時你一個人固定在一處手中的書有限,相反收到干擾反而比在家里更少,因為在家你被很多東西所環繞,你更容易分神。
(4)避免掉入時間自由的陷阱
吉田說時間越自由,反而容易一事無成。她講述以前每天早晨六點半在慌亂中會去在附近公園跟隨著老年人一起做廣播,但因老公的建議而改在家打開收音機做體操,原本以為可以節省時間,但卻在家完全不做操。
沒有時間限制,當你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做事時,反而容易拖拉失敗。比如在周末到來前,總會信誓旦旦地準備在周末大干一場,但因為想著有一整天時間,這里看看那里看看,心想反正時間還比較多,反而周末的時間利用率并不高。
當我們閑的時候,覺得時間有的是,等等吧,這事緩一緩。每當時間緊迫,人更有爆發力,這股能量一定要好好利用起來,不能浪費了。
(5)突破大眾常識的圍墻
吉田不可能一個人做完所有的一切,終于在媽媽提點下,開始花錢請阿姨來家里分攤家務,一方面可以減輕自己負擔,另一方面減少與伴侶因為家務問題而爭吵。
在吃飯問題上,周一和周三吃由阿姨做的新鮮的,周二和周四則是剩菜,周末才會自己下廚。只要天氣允許,不需要每天都洗澡,把每天洗澡用的幾十分鐘節約出來可以看書。
吉田突破這些常識來為自己節省大量學習時間,將時間專注在陪伴孩子和留學準備上。
二、不要想【or】,而要想【and】
吉田同時準備考試,一邊工作,懷第三臺,三管齊下,她自己因為帶小孩和留學同時進行,才能實現留學夢想。
一般人在事業與家庭,結婚與工作等方面進行做抉擇,但吉田告訴我們先不要想【or】,想想看有沒有【and】的可能性,不要想著二選一,而要思考如何雙管齊下。比如吉田邊工作邊準備留學,利用產假和育嬰假來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
【and】的要訣讓我聯想到李欣頻老師在《創意云世紀》提到摒棄短中長線人生計劃,開創一主七副風火輪轉計劃,即培養一個主專長,周圍要繞至少七個副專長,并配合研讀各領域的書與信息,如此才能運轉出獨特而廣大的個人風火輪。各個領域的資源、人脈、產出能量都能相互支持,卻不會影響或干擾彼此。事情再多,都能非常有效率地同步完成,。
在做抉擇時,不要線性去思考選擇AorB,人生那么短,如果一件件按照順序過來,夢想的火苗可能早被澆滅。人生只有一次,盡可能采用【and】,多夢想同步,交織互補,強化生命。
三、鎖定目標
使用強大內在動機--改變現狀
早些年,吉田生活混亂不堪,被家務和孩子弄得焦頭爛額,工作評鑒也低迷,忙到連眨眼的時間都沒有。因為工作和育兒不順心,吉田渴望去改變現狀。
吉田認為人生只有做與不做,面對想要做的事情,吉田只想【要做】然后一股腦扎進去,不會花時間猶豫會不會成功或失敗,用明確信心和莫名的信心塞滿自己。面對困難,吉田只會帶著成功的有色眼鏡。
明確信心就是指你為你想要做的事情付出的具體行動,比如你念了幾小時的書籍,做了多少道題庫,是有具體根據的信心。
莫名信心就是積極正面看待身邊發生的一切事物。
張羅情緒--看見理想
吉田說為了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實現自己的夢想,最重要的不是張羅金錢或時間,而是要張羅情緒,將想做的情緒提升到很高,然后實際去觸碰與感受自己的夢想。比如她頻繁拜訪師長和前輩,去拜訪哈佛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專攻疾病的教授,參觀哈佛的課堂、餐廳、廁所。
吉田告訴我們要列出在意的事項清單,比如聽到孩子多次訴苦,梳理自己的小情緒,不讓小壓抑奪走專注時間,另外吉田也會通過隨身記錄的一些名人名言來高漲情緒。通過張羅情緒,將目光聚焦在想要做的事情上,過濾掉自己不想要聽的雜音。
草率計劃,立刻行動
看到書的最后面越發能體會要吉田的草率計劃,立刻行動的個性。在時間方面,吉田疲于家務、孩子、工作中,每天都忙得蠟燭多頭燒。在金錢方面,當吉田去到美國后,才發現波士頓的托兒費每個月15萬臺幣,而她原本盤算是4萬臺幣,他們根本無法負擔,可能會面臨讀到一半就得退學。
如果吉田在在留學前將所有的事情周旋清楚,可能早就被實際存在的困難所嚇退,而不會考慮去美國出國留學實現人生夢想。所以當有人向吉田咨詢出國留學事宜,她一律回答:還沒做之前不要想,先做了再說。
面對想要做的事情,第一步就是跨出去,哪怕是五分鐘也好,十分鐘也好,哪怕是開口請人幫忙,寫下目標,寫下激勵自己的格言。只要先沖出去,就有機會慢慢修正軌道,思考其他途徑,并設法找到通過目標的方法。
四、永不放棄
在想要實現目標是,吉田將『絕不放棄』發揮得淋淋盡致,她認為絕不放棄的兩個重點:一是『反復挑戰』即便知道會在某處跌倒,也不放棄;二是『逼近極限』心想總會有機會,永不放棄。
案例一:吉田在申請出國留學獎學金
吉田需要填寫二十多份獎學金申請文件,但起初都是以失敗落空。她直到最后都不放棄,比如申請文件的截止日是多少日截止,她會在那一日的最后一秒沖進郵局確認蓋上當天的郵戳,正是憑借這股不放棄,吉田才拿到圣路加生命科學研究所提供的獎學金。
案例二:如何解決高昂的托兒費
在面臨每個月15萬臺幣如此高昂的托兒費時,吉田是如何節省龐大的托兒費的?
她不斷咨詢親友等所有的關系,請教與她有一樣遭遇的父母,才打聽到醫學院福利團體有一家托兒所可以給員工提供托兒補助金。但僅限于員工,只要每年最低薪資有20萬臺幣以上,每個孩子每個月可領到三萬五到六萬臺幣的托兒補助金。
但她是留學生,丈夫是留學停薪的研究員,都沒有收入,所以他們并不在申請范疇內。但她并沒有因為不符合條件而輕易放棄。他們去找丈夫所在醫院團體的賬務秘書并沒有強調他們的貧困,而是表達如何愛他們的女兒,但現在卻面對巨額的托兒費,希望秘書可以支付他們每年20萬臺幣即可,但對方僅僅回應冷冰冰的『NO』。她并沒有責備而是能理解秘書做法。
但她并沒有灰頭喪臉回家,她分析事件明確自己的目標是獲取『支薪員工的身份』,而不是需要醫院給予支付薪水。她轉變思路:每年捐贈醫院研究室20萬臺幣,請研究室將這筆錢當成薪水支付給他們,讓他們成為員工。因為丈夫成為醫院員工,可以領取到托兒補助金,三個小孩可以讀新托兒所,解決他們金錢方面的困局。
當面對失敗,吉田總能重振,告訴自己『只能拼了,繼續,下一個』就像踩腳踏車,只要不斷前進,才能保持平衡,否則就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