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Pixabay
恩。。。我得好好反思一下,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就漸漸的沒有使用印象筆記的習慣了。但是我在16年2月份注冊了它,深知它是一個好東西,還像一個活體廣告機一樣逢人就為他打call。果然,一個習慣的養成過程往往是艱難的,一個習慣的遺忘僅僅只是幾天的事情。
然后,每天看見張胖子在自己的筆記本里井井有條的填充很多新內容,某天還瞥見他的還有一個關于我的筆記本,指不定還有一個關于我的大姨媽規矩的記錄,這樣仔細想想,工科男真是太可怕了。所以看到張胖子這種兢兢業業的人,我就覺得可怕。
于是我打開了我的印象筆記。筆記這個東西,一定要靈活運用,如果你讀過和菜頭的關于“花栗鼠”那篇文章(總的來說,這篇文章就是揭示了現代人看到什么有用的信息都喜歡收藏,又不去化為己用的現象),你就更能理解我的意思。
發現自己的筆記本很亂,不知道如何將一些內容歸類,這是一些才開始使用電子筆記本的人經常遇到的問題。趁這個機會,我就把我的印象筆記的結構分享一下。(反正我的筆記本也沒有什么不能夠看的,(∩_∩))
這些是所有的筆記本組
↑因為以前關于計算機的各方面的筆記較多,單獨劃分了一個筆記本組
下面各個筆記本組 逐個展開
計算機筆記本組,可以看到,放的都是一些計算機各個方面的分支嘛!
這個筆記本是除了“計算機”其他鄰域的縱橫。本來這個里面是有經濟金融,統計學啥的,但是被我刪掉了。(畢竟在這個時代要主張“T”形結構嘛)
這里是關于我個人的反思總結啥的
這個筆記本組是關于生活各個方面的。什么影單啦書單啦生活的瑣碎,當然其實我也早就給張胖子建了一個筆記本哈哈哈!
這個筆記本組名字來源于萬維鋼的書名(對我影響很大的一個人嘛),這里就是我作為花栗鼠的一,我從各處收藏的有用的文章/*主要是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咯*/覺得有必要一讀再讀。其中的“縫合”筆記本,是根據羅胖每篇文章必須留下自己的東西的思想,實行的成果。便是每一篇文章后我都留下了自己的感想和收獲。(縫合的意思是把別人的東西轉換為自己的東西,“縫”到自己的身上)↓↓↓
我記得這是羅胖在得到的個人專欄的最后一篇文章。他開啟了“知識付費”的概念,可以說是時刻在學習的代表了。
其他
張胖子給我分享的筆記本
或許,學會整理、歸類這些線上的東西已經是現代人必須掌握的一項小技能了吧。我抬眼看了一下張照博的谷歌標簽↓
當然,最后的一個是我建立的
以上就是我的目前的印象筆記的狀態,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如何劃分筆記本的思路。筆記本不在于寫了多少東西,而在于能夠真正的變成自己的一個寶藏,想要什么東西,在里面馬上能夠找到,形成自己的一個知識的系統,這就是發揮了筆記本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