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摘自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為《重新定義公司》所寫的序言:谷歌的“癡心妄想”。
文中,拉里·佩奇羅列了谷歌若干耀眼的成就,包括搜索引擎、Gmail、谷歌地圖等,這些東西現在對于許多人而言,像水和電一樣,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當年產生構想時,看上去都像是無法實現的。如果,當年的拉里·佩奇們也只是想想,如同大部分人一樣在等待“時機成熟時”,也許就沒有今天的“谷歌”了。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技術、這些產品不會出現,只不過是另外的公司去實現它們并成為全球領先企業了。
拉里·佩奇在文末說:“如果說歷史可以照見未來,那么今天看似最冒險的賭注放在幾年之后看也就不會顯得那么瘋狂了。”
把這句話翻譯一下,意思就是:谷歌如今能有這樣的輝煌,正是因為過去“瘋狂”地挑戰“不可能”;而今天的種種“不可能”,也正是當下的商機,未來的財富。
挑戰“不可能”,必然需要《創新者的窘境》中所說的“破壞式創新”,需要在一片荒蕪之中開辟新格局的勇氣與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的時機,就是“發現了沒有被解決的問題,并產生了新構想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那一刻。
因為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在這構想誕生的當下,不會有任何歷史經驗,不會有任何配套設施,不會有任何現成的資源。也正是因為沒有這些,潛在的競爭對手也才會望而卻步,給我們留出了廣闊的空間。
許多人一直在苦苦尋覓發展的機會,偉大的商機,殊不知這些機會正隱藏在種種“不可能”當中等待我們去把握。要把握這樣的機會,我們也需要那些視“不可能”為樂高的人,雖然難,但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