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幾乎是所有新手父母的常態,他們永遠想給孩子最好的,但他們沒有接受系統科學的育兒培訓,不知道哪些是好的,也不知道最好的在哪里。
于是病急亂投醫,聽見別人說好的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先拿過來再說——商家宣傳、親戚秘訣、父母經驗、朋友介紹……現學現用,殊不知就進入各種誤區,例如開發右腦可提高寶寶智商、寶寶拿?起東西就往嘴里放是饑不擇食、孩子發脾氣就是不懂事……
以下是新手父母最容易進入的 32 個誤區,精選自 Dr.魏(魏坤琳)的《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魏坤琳是《最強大腦》科學判官,也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教授,這本書是他基于腦與認知科學總結出來的育兒方法合集,有理有據,有故事有總結,干貨滿滿。
以下自檢清單適合新手父母快速自檢掃除育兒誤區,建立科學育兒的想法,再慢慢補充科學知識,做真心靠譜為孩子著想的父母。
01 孕婦補鐵可提高寶寶的智商
不能,給 6 個月大的嬰兒補鐵也沒有用,但補充適量 ω-3脂肪酸和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魚油和深海魚油)會有效。
02 孕婦聽莫扎特的音樂可提高寶寶智商
沒有研究可證明,但是帶著節奏給孩子唱童謠會有用。
03 開發右腦可提高寶寶智商
完全是對實驗的誤解,開發左右腦純屬炒作,左右腦往往是整體合作發生作用的。
04 孩子對世界古典名曲沒有感覺,卻對《小蘋果》等廣場舞曲手舞足蹈,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
事實上,大腦天生喜歡節奏,廣場舞節奏感熱別強,孩子喜歡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不要老讓孩子聽廣場舞曲,聽完廣場舞還可以聽莫扎特、貝多芬,讓孩子感受多種音樂的節奏感。此外,還可以讓孩子一邊聽一邊唱、跳、打節拍,讓孩子的音樂體驗更豐富。
05 寶寶拿?起東西就往嘴里放是饑不擇食
不是,是寶寶在用口腔觸覺感受物品,事實上,寶寶在吃東西時還用手觸摸、涂抹,也是寶寶在利用手的觸覺在學習。
06 寶寶的玩具越多,越有利于寶寶的認知發育
玩具太多反而會干擾寶寶的注意力發展,導致孩子無法沉浸專心玩一個玩具,正確的做法是把大部分的玩具都收起來,一個時間段只拿出幾個玩具供孩子玩,過一段時間再換幾個。
07 孩子的學習就是指學習書上的知識
不全是,實際上,寶寶通過生活和大自然的觀察和互動,學到的知識要比從書本上學到的更生動、更深刻,也記得更牢,所以,讓孩子更多投入自然世界,在日常生活學習,或參觀博物館,能更激發寶寶的學習興趣。
08 孩子提問時,就應該馬上給出答案
不要急著馬上回答,而是盡量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證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甚至沒有問題時,可以提出問題激發思考。例如孩子問「為什么所有東西都往下掉?」你可以先不說「因為萬有引力呀」而反問「不對,也有東西是不往下掉的,比如地球,她往哪里掉呢?」
09 給孩子買樂高還不如讓孩子到草里玩蟲子
買買買!樂高是一種構建類的玩具,孩子可以用樂高搭建各種形狀,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科學證明,空間認知能力越好的孩子,數學能力與記憶能力越好。
10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幼兒園不聽課,在家不讀書不寫作業,玩玩具也玩著玩著丟到一邊,是有多動癥的表現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現象,一般來講,2 歲寶寶只可以專注幾分鐘,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到 20 分鐘。
11 經常關注并糾正孩子的行為是為孩子好
并不是,例如看見孩子畫畫,就說「哎呀,這個太陽畫不圓」,「這塊草地還沒有涂色」……其實孩子正在集中注意力做事情,反而家長各種干預,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家長在看見孩子專心做事情的時候,要適當少干預,讓他沉浸去做,培養全神貫注的能力,例如吃水果時間孩子還在看書,就繼續讓他看完再吃,彈鋼琴時間還在玩積木,就繼續讓他搭完。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第一條就是,當你看到孩子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打擾他。
12 孩子在寫作業時,我在旁邊玩手機也是一種陪伴
孩子最喜歡模仿大人,孩子做作業時,你在旁邊玩手機,自以為是陪同,實際上是干擾孩子,搞得孩子也想玩手機,想要孩子專注做作業,你不妨也在旁邊看書,跟他做同樣的事情,同時也為孩子樹立榜樣。
13 讓孩子坐在桌子前做一兩個小時作業能培養專注
明顯不能,要讓孩子專注,還得靠引導,經常讓孩子專注在他當前的小任務,慢慢培養,時間一長,專注力就練出來了。怎么引導?想想孩子什么時候最專注?就從那件事情下手。
14 給六七歲的孩子報學習記憶力的課程效果很顯著
這種課程是利用孩子六七歲圖像視覺記憶正在發展的特點制造的噱頭,事實上,即使不報課程,孩子的記憶力也是在增長的。而且相對于記憶力,培養孩子的理解力才更重要,不如多花精力培養孩子的邏輯分析能力。
15 孩子發脾氣就是不懂事
事實上,孩子發脾氣,是孩子大腦發育不均衡,孩子的情緒比理性發育更快。遇到孩子發脾氣,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培養孩子的理性。方法有三步:1)引導孩子描述情緒;2)引導孩子分析情緒;3)引導孩子反思情緒。例如孩子發怒了,你可以問他1)你現在的感受是什么?2)你是在生氣嗎?3)你為什么生氣?
16 孩子愛打架,把孩子也打一頓就能讓孩子長記性了
萬萬不可,這樣會讓孩子更以為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解決問題,給孩子做錯誤示范,孩子打架是為表達情緒與欲望,但卻使用暴力這種錯誤的方式,家長一旦發現打架,首先要立刻制止,再嘗試發現孩子的深層次情緒與欲望,教會孩子使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
17 孩子在公眾場合發脾氣打鬧哭,必須馬上改正孩子的行為
不適合,因為在公眾場合孩子更聽不進家長的勸導,如果當場大呼小叫,當眾打罵教訓,孩子更加尷尬甚至憤怒,所以,正確的做法是馬上離開公眾場合,好處一是給孩子教訓:如果你下次還這樣,就不能繼續出來逛街了;好處二是讓你平靜教育孩子;三是尊重公眾場合的其他人。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出席重要場合前與孩子約法三章,給孩子制定好公眾場合的規則。
18 孩子還小,什么事情都依著沒啥問題
面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寬容教養,容易導致孩子的自控力出現問題,往往體現在社交方面,因為從小沒有人要求他們控制自己行為,長大之后就更加放縱,出現逆反行為。
19 培養孩子物權意識會讓孩子更自私不喜歡分享
恰恰相反,孩子的物權意識越強,對自己的玩具更有安全感,越愿意分享。因為孩子知道:這個玩具是我的,我借給你玩,不等于它變成別人的,它最后還會回到我的手上。
20 夸孩子聰明會激發孩子的自信
不一定,如果夸孩子聰明,等于在跟孩子說,你做得好,是因為你聰明,有天賦。孩子就會想,如果我想繼續得到大人的表揚,就繼續做表現我很聰明的樣子,那孩子就會選擇容易完成的任務,而不是困難的任務。所以,正確的方式是夸孩子努力而不是聰明,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表揚成長而不是表現,這樣孩子就會認為夸獎是努力換來的,努力是更有價值,更有意愿去完成困難的任務。
21 孩子遇上困難憤怒沮喪就馬上去幫助,是體現家長愛心保護孩子的表現
并不然,家長要避免過度養育,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把孩子的困難看成是天大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去試錯,去磨煉,這樣對孩子反而有好處,也不要一看見孩子的負面情緒就緊張焦慮,就算他難過、失望、沮喪、生氣,也不等于他立刻就需要你的援助。如果總是靠大人的幫助取得成功,那孩子的自信心就是作弊得來的,是虛假且脆弱的。
22 孩子一傷心就給糖吃,一哭就安慰道歉,有利于安撫孩子情緒
治標不治本,孩子反而會誤以為負面情緒是跟父母討價還價的工具,而不是現實世界提醒孩子要產生改變的信號,這樣孩子就會動不動就使用負面情緒的武器,綁架家長的行為,不利于孩子主動思考,解決眼前的困難。
23 孩子就是我的全部,我就應該全身心去愛護養育他
要記住,孩子的人生并不是你的人生,孩子也不是你人生的唯一,并不是你為孩子投入越多,在孩子身上得到的就越多,你投入太多,孩子受不了你的過度養育,心理壓力大,焦慮,再說你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要了,為孩子樹立壞榜樣。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首先要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千萬不要把你的人生變成孩子人生的附屬品。
24 孩子拿到筆就在墻上亂畫,是孩子在搗亂,應該馬上制止
事實上,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在畫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嘗試控制這支筆,摸索這支筆的用途,所以盡可能不要制止他的行為,而是為他創造更好的環境,例如準備更大的紙,買個小黑板,讓他可以繼續探索。
25 孩子快要學走路了,給孩子買個學步車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運動系統發展是充滿試錯和適應的,而學步車會給孩子虛假的平衡感,從而剝奪孩子自主學習平衡,然后站立行走的信號。也就是說,當孩子肌肉發育還沒可支撐行走的程度,大腦卻發出錯誤信號,認為自己的平衡感足以讓自己應付各種問題,反而阻礙了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過于依賴學步車,時間久了,不僅走路姿勢不對,而且腿部肌肉也得不到鍛煉,學會走路反而會越晚。
26 太早讓孩子學中文和外語,背單詞背古詩,孩子會混淆兩種語言
實際,從小生長在雙語環境下的孩子,兩種語言在他的大腦的表征去網狀交織在一起,孩子能夠自如地切換,而且不會遺忘任何一種。學外語,早比晚好,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過了兩三歲就學不好外語了,而是不管孩子多大,現在學外語就合適。學的時候要注意,最重要的是有真人互動,借助日常生活,把孩子的外語能力輕松玩出來。
27 童話里面的故事都是騙人的,會讓孩子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要害怕,童話故事其實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真實世界,故事是我們人類控制這個混亂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天生依靠故事來學習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律,比起真實的記錄片、教科書,孩子反而能在故事中學到更多現實的道理。
28 買很多的書放在家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為孩子營造讀書的環境,孩子就會愛上閱讀
研究表明,只是給孩子書,卻沒有跟孩子一起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也不會提高。如果買了很多書,自己不讀,卻逼孩子讀,反而讓孩子更討厭閱讀。與孩子互動閱讀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包括在閱讀過程中問孩子問題,為孩子解答疑問,根據孩子的能力調整閱讀速度,讓孩子學習你的語音語調,漸漸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件快樂的事情。
29 很多孩子讀的書都是故事和繪本,似乎沒有什么知識,孩子會學不到東西
其實,孩子小時候的閱讀,最重要的不是他從書本里直接學到多少東西,而是讓孩子對書本產生興趣,讓孩子覺得閱讀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好玩的一部分。如果逼孩子閱讀,或者獎勵孩子閱讀,孩子反而把閱讀當成苦差事,不喜歡閱讀。1 歲的孩子適合圖片童謠集,以及可以玩的書籍,例如折疊書,1 歲半的孩子適合讀圖片故事書和說明類書,2 ~ 3 歲的孩子適合讀多樣化的繪本。
30 孩子不識字,給他讀古詩沒什么用
不用擔心,古詩除了有奇特的想象、美妙的意境和精妙的文字,還有獨特的節奏和韻律,即使孩子完全不懂古詩的文字,孩子的大腦也會對古詩有反應。詩有節奏感,可以將古詩與音樂結合起來,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展。
31 過早讓孩子識字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
識字與閱讀、學外語一樣,也是越早越好,不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而且會拓寬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但教孩子識字時要注意,千萬不要讓孩子機械式識字,僅僅是記住字的字形與讀音,追求識字的數量,而是要給孩子創建一個豐富的文字環境,用互動、好玩的方式讓孩子接觸文字,圍繞意義學習,就可以培養出孩子認字能力,從而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32 小孩子的創造力越小越豐富,所以,創造力是不需要教,而是需要保護
的確,小孩子天生好奇,有創造潛力,但真正的創造力也需要引導,嘗試聯想性豐富的思維游戲,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創造力也需要教。一旦保護起來,不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孩子反而難以想象出更多的獨特想法。
小結
新手父母誤區太多,時間太少,這 32 條自檢清單詳略不一,大部分只說結論,省去枯燥科學論證,僅供快速自檢,如果自檢發現已進入大部分誤區,建議還是找科學靠譜的育兒書看一看,看一本書可能需要一個月,但是養育孩子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