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拘摹稄那奥?br>
《辭源》曰:“鎖,古謂之鍵,今謂之鎖。”從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懂得用繩索打個結,并搭配一種叫做骨銼的工具來挑開,這是鎖和鑰匙的雛形。一開始的鎖是竹子和木頭做的,漢朝時才開始出現金屬鎖,到了鼎盛時的明清時期,則以銅質和鐵質為主了。
一把鎖,不只是為了守護財物,還承載了老百姓對生活的美好希冀。掛把魚鎖,是看家護院;戴把長命鎖,是平安長壽。這是中國人對器物的長久依賴:寄情于物,物皆有靈。
以前的鎖,并不似現在這般,千家一面。匠人通常會雕刻各種各樣的紋飾,如嫦娥奔月、仕女圖、十二生肖、龍鳳呈祥、狀元及第、麒麟送子等。樣子也是千變萬化。無匙鎖,沒有鑰匙,單靠手指的默契配合和手上的力度才能打開;鴛鴦鎖,兩人同時用兩把鑰匙才能打開;三巴掌鎖,則需要對鎖連拍三下才能打開,還有要對上詩句的藏詩鎖,簡直可以和九連環、七巧板一般當成益智玩具了。
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決定了鎖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王侯將相士農工商,唯有士大夫能用“士”、“吉”字孔鎖,王侯將相又另有區別,普通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鎖,而而“喜”、“壽”則是在喜慶壽誕上用。
古代的老百姓都信豐天道,習慣將美好的愿望物化,鎖就是這些愿望的載體之一。
長命鎖,剛出生的孩子都要佩戴,以祈求平安康建,現在能看到的多食銀質的,其實以前的長命鎖是需要根據孩子出生的時辰看五行的,缺啥補啥,缺土便要準備木鎖。
葫蘆鎖,因為與“福祿鎖”諧音,在明清時期備受推崇,是當時走親訪友的流行禮品,它色彩鮮艷透亮,上面有“壽”字,下面是兩個銅錢圖案,寓意健康長壽高于金錢。
還有一種能讓文盲崩潰的鎖,即藏詩鎖。鎖是圓柱體,上面鑲嵌著幾個大小相同的齒輪,每個齒輪都刻著不同的漢字,只有將齒輪上的字組成預設的那首詩句,才能打開此鎖。和如今的密碼鎖多有相似,但卻更有情趣。在那個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年代,只有大戶人家才會使用,是相當有效的防盜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