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前言
距離余秀華走紅已經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似乎這個時候再討論她顯得有些不合時宜。7月2日有幸參加了網上發起的一場眾籌活動,觀看了由范儉執導余秀華主演的記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一時興起,就有了寫點什么的沖動。只是我向來寫文拖沓,斷斷續續,一個月后才得以成文。但是,也算是誠意之作,愿和大家交流分享。
2014年年底,余秀華火了。源于她的一首名為《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詩歌,誠然,這樣的題目頗受標題黨的關注,似乎噱頭感十足??桃鉃橹?,博人眼球,如果是別人倒是無可非議??墒牵旁谟嘈闳A身上,似乎不具有充分的說服力。
余秀華又是誰呢?1976年生于湖北橫店村,因出生時倒產造成腦癱,口齒不清,走路搖晃。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割草,喂兔子。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偶爾寫寫詩裝點心如枯木的寡淡生活。
關于《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創作靈感,其實源于詩歌群里的玩笑和戲謔。她只是覺得這樣一個題目好玩,就嘗試寫了,無心插柳之舉,一首名不見經傳的詩歌病毒式蔓延開了,一位生長于湖北橫店村的勞動婦女頓時聲名鵲起。
? ? ? 其實,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 ? ? 無非是兩具肉體碰撞的力,
? ? ? 無非是這力催開的花朵
? ? ? ? 無非是這花朵虛擬出的春天
? ? ? 讓我們誤以為生命被重新打開
? ? ? ? ? ? ? ? ? —— 《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愛情的本質是欲望,欲望產生的力呈現一種美好??晌业某踔圆辉谡務搻矍椋侨恕_@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余秀華。
觀看過余秀華主演的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后來又讀了她的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有限的素材,有限的認識,構成了我眼里的她:一個內心充滿力的人。我心里反反復復念叨的只有這一句。
力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力從來都是產生于不幸。而不幸也往往造就攝人心魄的美。
出生時的意外造成腦癱,拄著拐杖或是扔了拐杖,都是周圍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 ? ? ? 我懷疑我在這個世界作惡多端
? ? ? ? 對開過的花朵惡語相向
? ? ? ? 我懷疑我鐘情于黑夜
? ? ? ? 輕視了清晨
? ? ? ? ? ? ? ? ? ? ——《我以疼痛取悅這個世界》
小時候母親請來神醫為她治病,神醫說,生病是因為前輩子做了壞事,此生受罰。神醫的論斷讓她痛恨前世的自己為什么不做一個好人,沉重的精神負擔壓在了她整個童年之上。為了她半生有所依靠,母親將她嫁給了大她十幾歲的外地人。在父母眼里,女兒尋得個好歸宿。他老實本分,身體完好,重要的是不嫌棄殘疾的女兒。似乎遇到這樣一個不嫌棄她的男人,已是上天莫大的恩賜。
殘疾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候甚至是破壞性的。我的一生,也是與殘疾對抗的一生。
殘疾是痛苦的源泉,它帶來恐懼,自卑,孤獨,甚至是絕望,她憎恨自己的殘疾。同時,她又倔強地對抗。
靈性的智慧產生的力
農民,殘疾人,詩人,這三種標簽引起了大家對她的熱議。而她本人對比的回答卻是:任何的標簽都是錯誤的。所有的標簽掩蓋的是原本的真相。剔除所有的標簽,一個人只是他(她)自己,通透潔凈的自己。
母親勸說她打消離婚的念頭,希望她有一個完整的家,她說“這個家從來就沒有完整過”,不禁令人拍案叫絕。母親對完整的定義是表面的,而她側重的是實質。
諸如此類的言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令人醍醐灌頂。于是想起哲學的起源,即愛智慧。
真實的生活產生的力
? ? ? 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
? ? ? 我要給你一本關于植物,關于莊稼的
? ? ? 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別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愛你》
文字是有力的,比文字更有力量的是生活本身。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于是,她寫寧靜偏遠的橫店村,寫它的陰晴,晝夜和四季。寫金黃的麥地怎樣在一陣風吹過的時候婆娑起舞,潔白的月光如何給受傷的心靈以安慰,裊裊的炊煙下又上演著怎樣的男耕女織或者天倫之景…
她還寫自己割草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寫自己抬頭仰望藍得一塌糊涂的天空中游走的一朵云,寫自己養的兔子不明所以又死了三只時內心的悲傷…
她的詩歌是植根大地和山川的。
勇敢無畏產生的力
在別人看來,殘疾是她最大的不幸;在余秀華看來,和殘疾相比,婚姻才是最大的不幸。
別人,把她看作殘疾人;而她,把她當作正常人。
她說,他看到她寫字就煩,她看到他就煩。她和他之間彼此隔閡,根本就沒有愛的土壤。于是,經歷了多年的矛盾掙扎,她最終選擇了結束這段無望的婚姻。
對于一個殘疾人,選擇離婚,的確令人匪夷所思,而一個出名之后的殘疾人,卻足以成為眾矢之的。
用殘疾交換的婚姻是她一直以來的痛,她感到尊嚴感的喪失。如今,她可以理直氣壯地奪回屬于自己的尊嚴。
“婚姻是我自己的,我不能因為這個名聲好或者壞,用別人的看法左右我自己。這個事情做了以后,我能夠想做到自由和快樂是任何人的言論所無法給予的”。
即使與這個世界對抗,她也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生活。她對幸福是這樣定義的: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生而為人便有追尋幸福的權利,即使殘疾也不例外。我欽佩她的這份勇氣。
對抗,是一種不妥協的姿態,不妥協肉體的限制,不妥協命運的擺布。
詩歌是反抗者最有力的武器。
搖搖晃晃的世間,搖搖晃晃的身體。她說,詩歌是自己行走這個世間的拐杖。她有詩歌作為拐杖??墒?,蕓蕓眾生,誰又不是搖搖晃晃行走著呢?那么,你我的拐杖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