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他知道自己內向,不懂得怎么樣去跟別人溝通交往,時常來找你傾訴不會交際的苦惱。當你跟他說交際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的時候,他立馬脫口而出:“我學不會啊。”然后他繼續一如既往的自怨自艾,沒有半點的進步。
同樣的,你身邊可能也會有這種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或者是學習一門新技能,他們都能積極面對,以飽滿的熱情去學習。
這兩種人,你覺得哪種人更容易成功?無疑是第二種人。那你能說一下為什么第二種人更容易成功嗎?相信很多人會和我想的一樣,因為第二種人比較積極向上。馬克思曾說過,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回答很正確但很籠統表面,并沒有說到本質。
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人們在面對同樣的事物面前,表現出不一樣的態度,從而獲得不一樣的結果。當我看到《終身成長》這本書時,我茅塞頓開。
《終身成長》是一本心理學暢銷書,曾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10年,影響了美國校園教育的創新理念。作者卡羅爾·德韋克現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杰出學者之一。在這本著作里,卡羅爾教授給我們闡述了什么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以及這兩種思維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如何從固定型思維向成長型思維轉變。
也許有人看到“成長”這兩個字會反感,覺得這本書應該也是關于成長的心靈雞湯。斷然不是,如果你這么想,恐怕你就要錯過這本好書了。在書的開篇,作者就告訴我們,什么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
固定型思維: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并急于一遍遍地證明自己的能力。
看到這個概念,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學生。我曾當過助教,帶領幾個孩子一起學習學習技能。其中有兩個學生令我印象最深刻,A學生學習很積極,熱情很高,而且很喜歡接受挑戰,每次完成一項任務,他都會高興的手舞足蹈,遇到困難時也會積極的面對。而B學生剛好相反,如果任務比較簡單,他能順利完成后,他會很有成就感,一旦遇到一些困難,他就會立馬氣餒。無論我們怎么去鼓勵他,他都會自怨自艾的說:“不行,我根本學不會,我根本記不住。”最后,A同學完成了所有的學習任務,而B同學連一項任務都沒有完成。事實上,B同學的學習能力一點都不差,阻礙他進步的恰恰是他背后的固定型思維——自己根本沒法做到。
有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會給自己貼上標簽,或者對自己失去信心。就算他們感到失落,也會準備好承擔一切風險,直面挑戰,繼續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固定型思維則容易在沮喪面前產生徹底的失敗感和無力感。
我自己就曾深受固定型思維的折磨。那時候我剛畢業,擇業不理想,誤打誤撞進入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行業。我感到無比的惶恐,焦慮萬分,每天都帶著沉重的心情去上班。那時我真的是整天悶悶不樂,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因為這種思維,我老在心里不斷的強化失敗感,令我足足用了大半年的時候才走了出來。還記得同事說,我剛進入公司時,感覺我真的很痛苦。可見,固定型思維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有多糟糕。
在簡述了思維模式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后,卡羅爾又分別從體育、商業、人際關系和父母、老師與教練這幾方面,深入闡述了思維模式的影響。因為自己是從事教育行業的,所以對“父母、老師與教練:思維模式的傳播”的章節感觸最深。孩子的思維模式來源于父母,父母向孩子傳導什么樣的思維,孩子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思維模式。
這也令我想起星爺《功夫》中的結尾片段:當火云邪神被星爺打敗時,邪神問這是什么功夫,星爺回答說,想學啊,我教你啊。頓時,火云邪神痛哭流涕。我想,星爺傳遞出來的正是成長型思維——包容,博愛,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人和事,并愿意向眾人傳遞這種思想。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兩種思維并不是二選一的。在我們的思維中,是同時具有這兩種思維模式的,當面對不一樣的事物時,我們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思維模式,有可能是成長型的,也可能是固定型的。另外,要特別警惕自己出現虛偽的成長型思維。至于如何分辨思維的真偽,這里就不贅言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書了解。
既然說固定型思維對我們的影響這么大,那么我們該如何去轉變這種思維呢?在本書的最后,卡羅爾教授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接受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維,第一步就是去擁抱我們的固定性思維模式,承認并允許它們的存在。
第二步:觀察
這一步就是要明確是什么激發了我們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了解清楚我們的固定性思維模式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出現的,并描述當它出現時的感覺。
第三步:命名
找出自己的固定性思維模式后,給它起個名字,了解清楚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第四步:教育
“要記著,你的固定性思維模式人格本來就是為了保護你、讓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但他卻沒能找到什么方法去做到這一點。所以,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新方法去教育他,他就可以幫助和支持你:讓他接受挑戰,不要放棄,在受挫折后卷土重來,并幫助和支持他人成長。”
吳軍老師在《見識》一書的序言曾說到:“那什么是命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對我來講,它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環境的因素和......決定個人命運的第二個因素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里。所謂命就是一個人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如此而已,但它卻決定了人的一生。”吳軍老師對“命”的看法與卡羅爾教授對思維模式的研究有異曲同工之處。擁有“成長型思維”也許不一定能成功,畢竟還有“運”的影響,但至少會讓你一輩子活得有價值有意義;而擁有“固定型思維”必定會讓人陷入深淵。要知道,你擁有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就擁有什么樣的人生。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不妨讀一讀《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