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病是現在辦公室族的常見病,這個病很多人都有,大部分人表現是本病常表現為頭、頸、臂、手、上胸背疼或麻木、酸沉,放射性痛,伴頭暈、無力,甚者上肢用手感覺明顯減退或出現肌肉萎縮。這個病嚴重后才會引起重視,這個病比較難斷根,去醫院只會做手術,不過手術后,復發的機率是很大的,所以手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傷身。所以要根治只能靠自己平時的保養調理。所謂三分治,七分養,就是說這個。
好多人都在受著頸椎病的困擾與折磨,但是很少人明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頸椎病。
如何引發的頸椎問題?
? ? ? 好多人都在受著頸椎病的困擾與折磨,但是很少人明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頸椎病。頸椎介于頻繁活動和重量較大的頭顱與缺少活動而比較穩定的胸椎之間,其活動度很大,負重也多,在人體上是相對比較薄弱的,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護,易受外力直接打擊,尤其是下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性病變。
1
勞損:長期使頭頸部處于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間低頭工作,對電腦、點手機,都易發生頸椎病。
2
頭頸部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也就是說曾經在頸部受過傷,沒有徹底治療,留下病根,久積久之,就造成頸椎錯位或血淤堵塞。
3
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睡過高的枕頭、坐位睡覺等;
4
4、風寒濕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濕也是誘發頸椎病的原因之一,長期頸部對著空調、風扇吹,遇冷遇水后不及時處理等。風寒濕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為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癥狀。
灸
那么我們用艾灸怎么治療呢?
主要調理思維是溫經散寒,疏經活絡。
主穴選阿是穴(即壓痛點或拍片已知病變部位夾脊穴),頸百勞、大椎、大杼、液門、中渚。
壓迫到神經導致手臂酸麻痛的可加后溪、外關、列缺;
累及到肩膀的可加肩井、天宗、肩髃。
頸百勞穴
1. 所屬經絡
經外穴
2. 位置
位于項部,當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線旁開1寸。
3. 主調病癥
1、咳嗽,哮喘,肺結核。
2、頸項強痛,角弓反張。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正坐位頭稍前傾或俯臥位,大椎穴直上2寸,旁開1寸處取穴。
大椎穴
1. 所屬經絡
督脈
2. 位置
在后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3. 主調病癥
發熱,瘧疾,中暑,感冒,氣喘,癲狂,癲癇,骨蒸潮熱,盜汗,脊背強急,項強,肺結核,支氣管炎,頸椎病,頭痛,癲狂,小兒驚風,痤瘡。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俯臥位或坐位。低頭,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著即是第7頸椎,其棘突下凹陷處即為此穴。
大杼穴
1. 所屬經絡
足太陽膀胱經
2. 位置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 主調病癥
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喘息,項強,肩背痛等。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正坐低頭或俯臥位。先確定大椎穴的位置,由大椎往下推1個椎骨(即第1胸椎),從其棘突下緣旁開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液門穴
1. 所屬經絡
手少陽三焦經
2. 位置
在手背部,當第4、五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3. 主調病癥
頭痛,發熱,目赤,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瘧疾,手臂痛。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坐位。抬臂俯掌,在手背部第4、5指指縫間掌指關節前可觸及一凹陷,用力按壓有酸脹感處為此穴。
中渚穴
1. 所屬經絡
手少陽三焦經
2. 位置
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后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3. 主調病癥
1. 頭面部病癥:神經性耳聾,聾啞癥,頭痛頭暈,咽喉腫痛,角膜白斑,喉痹;
2. 運動系統病癥: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肋間神經痛,手臂紅腫疼痛,肘腕關節炎等。
3. 其他病癥:瘧疾。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坐位。抬臂俯掌,在手指背部第4、5指指縫間掌指關節后可觸及一凹陷,用力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后溪穴
1. 所屬經絡
手太陽小腸經
2. 位置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3. 主調病癥
頭痛項強,落枕,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鼻衄,癲癇,瘧疾,黃疸,盜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攣急等。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坐位。仰掌握拳,手掌尺側,在小指掌指關節(第5掌指關節)后,有一皮膚皺襞突起,其尖端(掌指橫紋頭掌背交界線或稱赤白肉際處)即為此穴。
外關穴
1. 所屬經絡
手少陽三焦經
2. 位置
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3. 主調病癥
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斜,瘰疬,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痹痛,落枕,急性腰扭傷等。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坐位。抬臂俯掌,從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3橫指,在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
列缺穴
1. 所屬經絡
手太陰肺經
2. 位置
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3. 主調病癥
咳嗽,感冒,氣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頭痛,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三叉神經痛,牙痛,頸項痛,掌中熱,腕痛無力,小便熱,陰莖痛,尿血,遺精,癮疹,驚癇,頭痛,手腕無力等。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兩手虎口相交,一手示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示指尖端到達的凹陷處,觸摸時可感有一裂隙,即為此穴。
肩井穴
1. 所屬經絡
足少陽膽經
2. 位置
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3. 主調病癥
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項強,中風偏癱,滯產,產后血暈,乳癰,瘰疬,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坐位。先確定大椎穴與肩縫最高點(肩部最高骨)的位置,再取兩者連線的中點,在兩筋之間,按壓有明顯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天宗穴
1. 所屬經絡
手太陽小腸經
2. 位置
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3. 主調病癥
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軟組織損傷,肘臂外后側痛,上肢不舉,頸項頰頷腫痛,乳癰,乳腺炎,胸脅支滿,咳嗽氣喘,咳逆搶心,乳腺炎。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正坐位。垂肩,取一標有三等分的彈性皮筋,將皮筋的兩頭與肩胛岡下緣中點、肩胛下角對齊拉緊,皮筋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相當于岡下窩中央,用力按壓有明顯酸痛感處即為此穴。
肩髃穴
1. 所屬經絡
手陽明大腸經
2. 位置
肩髃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于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3. 主調病癥
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項強,齒痛,瘰疬,癮疹,及肩關節周圍炎等。
4. 穴位圖
5. 取穴方法
坐位。上臂外展,在肩部高骨(鎖骨肩峰端)外,可見肩關節上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處即為此穴。
平時大家要改變不良習慣,多活動頸部,并注意不要讓它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