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人一起住的,看看你是否遇到過他們的這些習慣:
他們會把洗澡洗衣服的水攢起來,留著沖馬桶;他們會攢很多的紙盒子塑料袋以及其他的瓶瓶罐罐;他們還會把剩菜剩飯全都掃進碗里(當然,有時是我的碗,有時是他們自己的)全部吃掉。
如果你不從,會被嘮叨死有沒有。
哎,先來聊聊我面前這盆洗澡水。
沖馬桶,按一下1秒鐘。但是,我最近得從那澡盆里用瓢來舀水...先來一瓢,然后一看,哎,沒沖干凈;再來一瓢,呃...湊合吧,要不再來一瓢吧...;嘖嘖,半分鐘過去了哎。每天大號帶小號跑個五六次,一天少了3分鐘,一年1000分鐘,要是這么搞60年,6萬分鐘沒了。掰指頭一算,我的天,1000個小時。1000小時啥概念,你“刻意練習”一項技能基本能成個熟練工了;你10小時讀一本書,100本書也讀完了。
打個岔,為啥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干不過北京?就是因為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員工平均每天工作時長比北京差3個小時,然后乘以幾十萬從業人員基數,再累積以天數,經年累月下來就量變產生質變。于是大眾點評們這些上海互聯網公司你咋跟北京的美團們去拼呢,你只能是被合并對象,而不是反過來。
或許你要跟我說環保主義,okok,我就是死硬科學派。《三體》作者劉慈欣曾經表述過這樣的觀點(原文傳送門)
對于未來的世界,如果中國和巴西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都趕上了歐美,那么需要4個半地球的資源才能支撐那樣的新世界,而“環保”只是杯水車薪。如果發生了冰川期這樣的巨變,那人類在地球上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
同時,太陽系儲存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可以養育10萬個地球的人類。
環保是1個地球上的杯水車薪,科技是那太空中的10萬個地球。
如同我舉的上海和北京互聯網的差距那樣,如果每個人都把這個時間放在科學和技術領域,這個累積所產生的質變,威力又將如何巨大呢。
你可能會覺得我矯情,但你愿意一生多花1000個小時在沖馬桶上,我真不攔你,我去多讀兩遍《費恩曼物理學講義》好了。
然后,再說說屋子里擺的那些盒子箱子袋子。一眼望去,占據了三個平方的面積哎。三個平方啥概念?我所在的北京的小區并不算貴的,但三個平方十幾萬RMB總是要的。咱能在這三個平方上擺個書柜么?
哦,差點忘了那些剩菜剩飯。你是否知道中國三個億的慢性病,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就是平時這些落后的飲食習慣造成的么。比如剩菜湯里,油啊、鹽啊、糖啊,不都聚集在里面么,每天這么吃,到了中老年階段,慢性病不找上來倒是奇怪了。
什么?慢性病不可怕?
是了,無知才最可怕。《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版》中的數據是:
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86.6%
(嗯,我在健康領域創業中,這個數字沒得跑)
這就不只是金錢或者資源的問題了....那是真真切切你的命。
這些“節儉”,對應的都是老一代人所經歷的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在那樣的時代里,節儉意味著“生存”,無可厚非。
而當物質處于(相對來說)極大豐富的時代里,時間、空間、健康等等的價值已遠遠大于我們所能“節儉”下來的那點價值。
有時候,我們的腦子真的挺小,在一個瞬間,我們只能有一個念頭,然后做一個行動。依然采用的這種“節儉”,會嚴重阻礙我們去“開源”,而這個時代:
開源顯然比節流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