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步驟:
以調3釣1為例。下面是《調漂示意圖》。
步驟一:半水,調3目。
步驟二:下鉤加鉛,找底,調1目,鎖定太空豆。這是最靈點。再往下調,就是雙鉤懸空的半水狀態。
步驟三:八字環加鉛,調9目,鎖定太空豆。這是最鈍點。再往上調,就會跑鉛。
步驟四:上鉤加鉛,找底,調1目。這是常說的“調3釣1”釣點,這里稱之為“臨界點”。
步驟五:掛餌開釣。
重要公式:
根據常規步驟分析,可歸納以下三條公式:
一、靈鈍距離:最靈點到最鈍點的距離。
復制《調漂示意圖》步驟二、步驟三圖片分析:查看雙鉤和漂尾狀態,最靈點到最鈍點的距離是:子線長度加漂尾長度,減浮在水面的最后一目長度。因此,得公式1:
靈鈍距離=子線長度+漂尾長度-水面目數長度 L=A+B-C
靈鈍距離與子線長度、漂尾長度成正比,即:子線越長,靈鈍距離越大,反之亦然;漂尾越長,靈鈍距離越大,反之亦然。
二、臨界距離:臨界點與最靈點的距離。
復制《調漂示意圖》步驟二、步驟四圖片分析:查看雙鉤狀態,臨界點在最靈點上方,臨界距離等于雙鉤距離。公式2,
臨界距離=雙鉤距離 X=Y
臨界距離與雙鉤距離成正比,即:雙鉤距離越大,臨界距離越大,反之亦然。參見《公式示意圖》。
臨界點至最靈點之間,都是下鉤落底、上鉤懸空狀態;不同的點位,上鉤懸空的高度不同,下鉤子線傾斜度不同。臨界點至最鈍點之間,都是雙鉤落底狀態;不同的點位,子線的傾斜度不同,漂目不同。參見《雙鉤狀態示意圖》。
三、極限釣目:調漂完畢后,最小的垂釣目數。極限目差:調漂目數與最小垂釣目數的差。
通常,調3釣1、調4釣2、調5釣3等等,調釣目差都是2目,調目數值較大,釣目數值較小。這是釣目極限的描述,不能再小。如調3釣1,調3極限是釣1,不能釣平水;但可以釣1-9的任何目數。因為:
1、在理論上,不能釣平水。根據浮力原理,在完成調漂“步驟一”之后,線組只能將漂下拉到三目位置。釣1時,依靠餌(餌重量通常被默認為2目)將漂再下拉2目。如果在“釣1”這個點繼續下移漂,必然雙鉤懸空,不落底。因此,極限釣目比調目小2目,即公式3:
極限釣目=調目-2。換算得:極限目差=2
2、可以釣1-9的任何目數。這一段是靈鈍距離范圍,浮力等于或小于重力,至少有一只鉤能夠觸底;不同目數,雙鉤落底狀態、漂目不同,漂的靈敏度各不相同。再見《雙鉤狀態示意圖》。臨界距離內,由于下鉤傾斜,受力方向改變,釣目應該稍有提升,因此,臨界點比理論值稍微下移。
調3可以釣1-9的任何目數,調4可以釣2-9的任何目數,調5可以釣3-9的任何目數…以此類推。但是,這屬于理論計算。實戰中,可以采取一些非常措施,應對實際情況。如:掛大餌、重餌,超越極限釣目;有時,需要釣半水,漂下移,超過最靈點。
調2、調3的最靈點,漂尾分別是平水、1目狀態,不利觀察,可以采用調4、5或更高目數。
快速調漂法:
匯總上述公式:
1、靈鈍距離=子線長度+漂尾長度-水面目數長度 L=A+B-C
2、臨界距離=雙鉤距離 X=Y
3、極限目差=2。
將公式1、2、3運用到實戰中,可以實現兩步調漂到位,想調幾目就幾目,想釣幾目就幾目,非常科學,非常精確,非常簡捷。調漂步驟為:
步驟一:半水,調目。目數根據自己慣用的目數或水域、天氣情況確定。
步驟二:下鉤加鉛,找底,調極限釣目,鎖定最靈點。根據公式1測算最鈍點,按公式2測算臨界點,調漂完成。
最靈點與最鈍點之間,可釣極限釣目至全目。不同目數,雙鉤落底狀態、漂目不同,漂的靈敏度各不相同,視魚情而應變。要隨機運用雙鉤懸空,還要防止跑鉛。
注意事項:
1、調目之前,應該將線組、漂充分濕潤。線組、漂等含有的氣泡,可能造成調漂偏差。特別是空心鉛座、漂座的中空部位容易儲藏氣泡,要將太空豆適當拉開,灌進水,排空氣;假如中空部位有氣泡,在垂釣過程中,隨著中空管內氣泡排出,漂目隨之改變。
2、加鉛(或橡皮泥)重量必須確保漂全部入水,否則仍是半水狀態,找不到底。但加鉛又不宜太重,水底若有淤泥,鉛墜陷入太深,調漂不精確。
3、快速調目計算最鈍點時,應該精確測算子線、漂尾長度、雙鉤距離。若估算,靈鈍距離寧短勿長,以防跑鉛。
4、餌的重量影響雙鉤落底狀態,實戰中必須時刻牢記、計算和運用。
5、臨界距離內,釣目少于調目,餌完全水化后,漂回歸到調目,及時補餌。
6、根據公式1,選用適當長度的漂和子線;根據公式2,選擇雙鉤距離,以更好觀察漂情。
7、水底地形有起伏,認準釣點精確位置。揚桿投點技術要練熟。揚桿投點必須足夠遠,才能控制鉤落底時的狀態。若投點過近,下鉤子線將扭曲,影響垂釣效果。參見《投點示意圖》。
8、本案以九目漂為例,其他漂同理,不再列舉。
論據:
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上升;浮力等于重力時,物體懸浮;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
原文標題:快速調目法 想釣幾目就釣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