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高考作文題已經公布,各地命題各有特色。本人對于“富有時代氣息”、“推動社會發展”的命題沒有興趣,個人比較欣賞天津卷與“器”有關、江蘇卷與“語言”有關、上海卷與“被需要”的作文題。而其中最感興趣者,乃江蘇題也,故試作一篇,以表己見。
天津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納萬物,美的形制與好的內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種“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顯才識氣度;有一種“器”叫國之重器,肩負榮光,成就夢想……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 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大器,應是“無成”
——稚吟秋聲
“器”是個會意字,本義是狗的叫聲。金文的“器”,字形中間是“犬”,四周各有個“口”字,代表一只狗正張口大叫。小篆的“器”,字形和金文相近。“器”后來本義消失,假借為器具。因為器具都能容納物品,所以“器”也引申為才華,如 “廟堂之器”。
成語“大器晚成”,原意是“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鐘)越晚成型?!保F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此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是: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勤奮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疑而將信;下士聽了道,反加以譏笑——不被他們笑,不成其為道。因此古話說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強的德好像懦弱,充實的德好像空虛;最潔白的好像污濁,最方正的沒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響,最大的象沒有形象。 大道隱匿,沒有名稱,卻唯有道善于始生萬物,又善于去完成。
成語“大器晚成”約定俗成的意思,即: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筆者先前對此從未加以懷疑,幾年前翻閱《易中天先生講諸子百家》,意外發現,他將“大器晚成”寫作“大器免成”,于是心生好奇,對此溯源一番,發現這一成語大有學問,以訛傳訛,流傳至今。
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王弼《道德經注》為“大器晚成”注曰: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首先提出異樣觀點的是清人呂種玉,他在《言鯖》中指出:“大器晚成,非也。道德原來乃大器無成,其義甚精。晚成之說,后人相沿襲耳?!?br>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老子》乙本,將 “大器晚成”寫作“大器免成”,這與清代學者考證出的“大器無成”,在意思上不謀而合;而1993年湖北荊門戰國楚墓中再次出土了一種比漢馬王堆墓更早版本的《老子》一書中,既非“大器晚成”,也非“大器免成”,而是寫作“大器曼成”。
自此,現代學術界也開始逐漸接受“大器無成”這個說法。有語言學專家認為,先秦“曼”的確有“無”意,“大器曼成”即“大器無成”在語言學上有根據,“大器晚成”與下一句“大音希聲”連在一起,應該這樣翻譯:大器之人看上去似無所成就,大的音響聽起來反而沒有聲。
由此看來,“大器晚成”應為 “大器無成”。對此又如何正確理解呢?
我們很多人,很多家庭,很多父母,總是想給孩子設定一個一生幸福的模式,這個模式就是,努力做一個成功人士,而這個所謂的“成功人士”,是非常富有世俗意義的,也就是說,這個“成功”,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這樣的成功,鑄就的是世俗意義上的“幸?!?。但遺憾的是,這樣的所謂“幸?!?,對個體感受而言,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苦短,與其關注結果,倒不如關注過程。這個結果,是特定的、所謂“成功”的結果,因為沒有一對父母,從孩子一生下來就希望他失敗的。而這個過程,其本身卻無關“成功”,只要將關注點放在“追求”本身就可以了,專注于追求本身,享受追求的過程,那么即使最終結果也許“無成”,但也活出了生命的最終意義,也可成“大器”了。
十幾年前,筆者曾購買過一本厚厚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寫的《幸福之路》,還沒讀完,隨意放在辦公室堆放學生作業的置物架上,卻被同事“借”走了,后來再也未曾見過其蹤影。前幾日忽然憶及它,重新網購了一本,雖同為傅雷翻譯,但內容卻削減了很多,內心深為遺憾。
羅素在《幸福之路》中開宗明義明確指出,對自我的過分關注,是使人不幸的根源所在。他認為,人類種種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會制度,一部分在于個人的心理素質。而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卻是由于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羅素2歲喪母,4歲喪父,由祖父把他撫養成人。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始終堅強地生活,一生追求知識、追求真理。他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我為什么活著》中明確表示,“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可以說體現了他“不過分關注自我”的人生理念。因此可以這樣說,從過分關注自我到消除了對自我過分關注的過程,無疑便是羅素從厭惡人生到熱愛人生以致走向輝煌的軌跡所在。他的著作《幸福之路》,凝結了他希望以此來給更多的世人以借鑒和啟示的良苦用心。
愛因斯坦說過,閱讀羅素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羅素的人生觀念,我們可以理解為,不過分關注自我,意即不過分關注自我情緒和情感,不過分關注自我得失,還有就是不過分關注自我結果——不要過分關注個體的“成功”與否。而現實生活中,由于過分看重成功的結果,正是現代人功利性思維模式的典型,焦慮、緊張和沮喪等等心理問題都由此隨之而來。用羅素的話來說,他們視野的焦點無不鎖定在自我這個狹小的天地里,他們的心靈世界無不深陷在以自我為核心而患得患失的泥潭之中。
試想,假如每個人的生命只關注享受生活本身,關注的是生命的過程,專注于追求的“過程”本身,豈非離幸福就接近了許多?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羅素的想法,恰恰印證了老子的思考。大器無成,方能求得其人生幸福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