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又一
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從小到大,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總與環境格格不入,那些格格不入的人有些是真的毫無思想,而其中的一小撮人卻是思想的巨人。
他們有自成體系的三觀,有屬于自己的思想。這種人不管放在哪里,最終都會凸顯出來,許嵩算一個,我嘛,我謙虛一點,我也不知道。
TED上面有這樣一段演講:你現在的不合群,而是為了讓以后更合群。不合群的人都在努力專注自己的事業,平常交流的少,你看不出來他的魅力,一旦某天他在某一個行當成功了,你會發現這人會非常有魅力。
人的成功不是說你是全能,完美,學習好,會打籃球,會彈吉他,身材好,長的帥等等……我對成功的定義就是你必須做出成就,成為在某個行業讓人尊敬的人。
《中國有嘻哈》流傳出一個段子,你有freestyle嗎?是關于吳亦凡的。暫且不論梗,談談他在這個節目中的評委身份的表現。差強人意,我不懂rap,但是我會去了解。一個叫沈懿的哥們,他寫的大灌籃中的《戰舞》,也是他唱的,我聽著還不錯,不過他被吳亦凡淘汰了,為什么?
如果是許嵩去參加類似的選秀節目,我估計他連預賽都進不去,可是,他憑借自己的實力走到現在。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年齡的增長是一個成熟成長的階段,有些東西二十歲看是對的,到了三十歲可能就是錯的。剛開始,許嵩寫出的歌是旋律朗朗上口的,但歌詞還有延伸的意義并不多,到了三十歲他出的《青年晚報》這張專輯又是另外一種境界,不管是旋律,還是詞中所指,都具有深意。這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你不要妄圖二十歲就能理解三十歲的心態,二十歲是剛開始的人生,三十歲算是積累經驗,四十歲才能總結出規律,五十歲方能悟出哲理。這應該是大部分人成長的規律。
不要想著去迎合某些人,就比如選秀節目。難道你的努力就是靠著評委的三言兩語的點評就能概括的嗎?你難道不會覺得自己的命運被掌握在別人手中,那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嗎?
那些去參加節目的人,大多是投機取巧的人。想走捷徑,癡心妄想。
很多選秀都是作秀。內定好的名額,內定好的人選,你想當紅花,最后也只能是綠葉。
中國的社會就是這樣,根植在中國人心中的迂腐儒家思想,腐朽封建思想,難道能夠憑借幾十年就能夠改正?妄想。
看過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我現在很排斥的就是一部分儒家的思想,從孔孟到董仲舒,再到朱程理學,再到王陽明心學,這么久的發展,一直在原地打轉,并且儒家思想把制度和習慣圈在框框里,你要是仔細觀察你的種種習慣有儒家思想的影子。
如今的中國文化有部分是畸形的,關于社會還有politics,礙于我是制度里的人,我不敢多言。要是被叫去喝茶,那我就完蛋了。
出名要趁早,張愛玲說過這話。大家都想著早點出名當個明星,做個歌手,成個網紅……只要能出名,那一切都可以做。這是時下流傳在年輕人心中最多的想法。
不過,你沒有資本的積累如何能夠長久下去?
熱情沒及格,真性情得高分。
藝術家、作家、詩人、詞作家大都是藍色性格的人,也就是內向。在他們成名之前,他們基本上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籍籍無名,這段時間不僅磨練自己的能力,也磨練了心性,在成名之后,能夠不驕不躁,細水長流的成名下去。
未成名階段,無人問津,加上內向,也只能自娛自樂,剖析自己,分析自己,把自己不當自己看,能夠接受自己一切的優點和缺點,待人接物,也能將自己暴露,不躲不藏,這就熱情沒及格,真性情得高分。
言盡,以許嵩為例,論述關于這段時間的感悟。這只能算是雜文,不算作品,我在籌劃創作作品,能拿的出手的那種。我希望不久之后,我們能夠在作品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