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三個Ted的演講,都是人工智能方面的。
第一個是Anna Mracek Dietrich的A plane you can drive(一架你能駕駛的飛機)。第二個是Vijay Kumar的The future of flying robots(飛行機器人的未來)。最后一個是李飛飛教授,“我們怎么教機器理解圖片”。
Anna Mracek Dietrich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這句話:與其找一個辦法,去設計一個能飛的汽車,我們不如制造一架能在馬路上行駛的飛機。于是這一架帶四個轱轆、機翼可以像敞篷車頂蓬一樣自由伸縮的變形飛機,出現在我們面前。
“解決一個問題,需要一個不同的視角。”一切按照飛機為參照物,很多事情的答案就呼之欲出。比如駕駛執照的考取,可參照輕型飛機的辦法,可以去結合飛機場的資源來設計線路。比如使用什么等級的燃油。這個定位,決定了這就是家“飛機制造公司”,而不是“汽車制造商”,所以定價也參照小型飛機。
當然也要面臨一些“車”才會面臨的問題,比如過高速該如何收費。但這些通過工業設計都能解決,比跟政府的政策打交道可容易得多。
Anna Mracek Dietrich的研究也是個嘗試,我們在一個平面上的城市交通已經很擁堵了,是否能利用空中資源,開展像電影中的多維空間交通?她發現美國空中交通線路和飛機場的使用效率都不高,這給了可變形為汽車的空中飛機一些機會,可以讓普通人以低一些的門檻的去利用這些資源。
春節前,我已經查閱了很多異形機器人的資料,知道學術界很多人已經在做昆蟲類機器人的研究課題。昆蟲類機器人在商用中最成功的就是無人機。大家對無人機的投入這么多,難道就是為了自拍么?Vijay Kumar的The future of flying robots(飛行機器人的未來)給了格局更寬闊的答案。剛開始他很學術范兒的講解他的無人機沒有使用GPS而是camera視覺識別,無人機群可以像鳥群一樣,排列戰隊。。當話題進入到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我才理解這些稀奇古怪研究的價值。
他利用無人機的camera繪制果園的地圖,監測果園里每一個果樹的情況,比如葉子是否少了,而發消息提醒農場主。因為他發現農業種植中,對水、營養液、農藥的使用都存在很多浪費,而無人機的監控,可以幫助緩解這些問題,無人機在這個階段,起到了一個數據收集和監控的作用,而更有效率的代替了人的工作。
Anna Mracek Dietrich和Vijay Kumar的研究和成果的共同點,都是解決效率的問題。我想這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非常大的對社會有意義的地方。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與此同時存在的是,人們對資源的占有和渴望也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都要出門了,都渴望通暢的交通,都渴望有健康的食品,而不是僅僅是裹腹的垃圾食品。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方式,在需求的增速遠遠大于資源的供給的時候,把資源最優化的配置起來。
李飛飛教授,“我們怎么教機器理解圖片”,這個Ted演講,特別像一場靜心設計的電影,有很動人的情節。開篇,她播放了3歲小孩子的讀圖說話,比如看見一只貓,小孩子會解讀“一只貓坐在沙發上”。而經過她多年的研究,特別是借助她一手建立的ImageNet項目,積累大量圖片素材來“訓練”計算機,讓計算機看到一個照片的時候,不僅能識別,還能嘗試的像小孩子一樣去解讀照片,即使現在仍然有些不足,比如看到一個廣場的雕塑,計算機仍然執拗的解讀為“房子邊上騎馬的人”。這個演講還有個很多的信息量:一個女性科學家對于自己研究課題的熱愛,就像熱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予希望,遇到項目資金困難仍然堅守。難怪這幾年她這么火。敢于自我展示的人,都是勇敢的。
人工智能的技術也是像3歲的小孩,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里,看著它成長和蛻變,而實實在在的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