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聽心理學的課程
這是我的老本行了,本科時期的專業就是這個,所以聽課的時候還算比較容易上手。
在學到學習動機這章節的時候,我腦海里想起了太多之前教學的片段。
心理學家加涅的理論,是在學習前喚醒學生對新知識的期望,也就是我們說的提高學習動機。奧蘇貝爾的意思,是要提高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布魯納說,要學生們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自己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羅杰斯更厲害,他說要非指導性教學,怎么學,學什么,學成什么樣都由學生決定,老師就整個三不管。
先不說這些理論的指導性和可行性怎么樣,至少有一點是相通的,這些心理學家都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
不管學生們是為了獎勵學習,還是為了得到老師家長的認可而學習,亦或是單純的就是喜歡學習所以才學習(雖然在義務教育階段這基本不現實),至少我們作為老師,要做的就是和家長一起想方設法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我是個老師,當然知道怎么調動學生。
買獎品,買小零食的方法都已經用爛了;口頭表揚,樹立榜樣同學們也見怪不怪了;集齊多少次貼紙可以兌換一次免作業機會,免懲罰機會……這些獎勵政策,真的,有時候光想的過程都讓人覺得頭疼,更別說還要思考怎么實施下去,怎么配合家長,怎么安排班干部……這是個大工程!
而且更要命的是,我還得逐步把這種外在的獎勵而引發的學習動機,逐步引導至內在的對學習的渴望。
嗯。我至今都沒有成功過。
回想起我之前帶過的班,林林總總加起來也有好幾百個學生。可是,我只見過一個孩子是真的愛學習愛閱讀渴望知識的。
他的學習成績當然很好,但是考差了家長從來不指責什么。有一天成績出來之后,下課時孩子自己跟我說:“老師,我覺得考差了沒關系,重要的是得總結出錯的原因,并且好好彌補,爭取下次不再犯。”
這當然是一個三年級的孩子說不出來的話,這背后離不開家長的悉心引導。
那個孩子,一年級就跟數學老師大談莊子,二年級就已經看完兩遍《明朝那些事兒》全套,三年級的時候,也就是我接手這個班的那一年,我發現他真的就是手不釋卷,不管在哪里都在看書。
有時候是看小說,有時候是看漫畫,有時候是散文,甚至有一次我發現,他居然捧著一本大學教材《生物學》看得津津有味!我驚訝于他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海量的閱讀,也深深佩服他才三年級就有如此定力。
他看書也并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他是時刻在思考的。
我至今都記得,有一次語文考試,有一道給混亂的句子排列正確順序的題目。我在看題時候,并沒有多留心這一題,掃了一眼大概知道答案,就看下一題了。
而他卻跑到講臺上對我說:“老師,你知道寫這一段話的作者是誰嗎?我覺得他寫的這段文字真是太美了!”
我一臉怔然看著他,隨即反應過來:“試卷上沒有寫作者,你先考完試,考完之后老師幫你查一查。”
他心滿意足的回座位繼續做題,而我此時此刻內心的震撼,早已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就在其他孩子還需要被家長們老師們三令五申的要求著去閱讀時,他卻已經有了對文字的審美能力。
假以時日,我想這個孩子定然能在學業上有非凡的成就!而我,也因為是他的老師,能夠被他信任,被他稱作“知己”,而感到驕傲!
說實話,他這種源自于內心的對知識的渴望,真無法靠老師教出來。我相信,這一定離不開他父母的自身的素養,也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
只有當他每天都浸潤在一個閱讀的環境中,將閱讀和學習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和我們吃飯喝水一樣習以為常又必不可少的時候,孩子才會從內而外的展現出對學習的熱愛。
你們說這難嗎?不難。只要家長們可以做到言傳身教,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樂趣是真不難。
可是這容易嗎?當然不容易。如果家長們自己也不愛學習,就光是做做樣子。我想效果可能會有,但并不會很好,而且孩子堅持不了,家長們也同樣難以堅持。
很多家長覺得,把孩子放在學校里,教育就是老師的事情了,跟家長沒有太多關系。但是想要培養優秀的孩子,家庭教育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呀!
孩子的學習重要,而家長的學習同樣重要。家長的學習對于孩子學習來說,更加重要!